翻译
小木桥横跨在弯曲的溪流上,映衬着矮短的莎草和修长的竹林。
溪岸旁不知是谁家的屋舍。喜爱这溪水护持的遥迢碧色,林木拥簇的深浓绿意。
布谷鸟声声啼叫。东边里巷西边邻居才聚作一团。
社日祭鼓刚刚敲响春酒已酿熟。穿着长衫戴着方帽的老翁,醉醺醺地扶着黄牛。
零散的晚霞中疲倦的乌鹊,天色未晚已争相归巢。门外月光照耀着连绵的山峦。
以上为【归田乐】的翻译。
注释
略彴:小木桥
短莎:矮短的莎草
社鼓:社日祭祀的土地神鼓声
春酒:冬季酿造春季成熟的酒
长衫方帽:元代儒生常见服饰
六六:山峦重叠貌(三十六峰的省略)
以上为【归田乐】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白描手法构建元代乡村生活的立体画卷。上片通过“略彴-溪曲”“短莎-修竹”的粗细对比,勾勒出田园的几何美感;“呼布谷”的听觉介入打破静态构图,使画面顿生灵动。下片聚焦社日场景,“翁醉扶黄犊”的醉态与“倦鹊争宿”的鸟态形成生命节律的呼应,最终在“月明山六六”的空镜中收束,呈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仇远作为由宋入元的遗民诗人,在词中寄托了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精神守望。
以上为【归田乐】的评析。
赏析
空间叙事:采用“溪桥-岸屋-林水-邻簇-门外”的移步换景结构,形成由自然到人文的空间渗透
色彩运用:“遥碧”与“深绿”构成青绿山水的主色调,“断霞”与“月明”增添黄昏的暖冷对比
声景交织:布谷啼鸣、社鼓声响与醉翁动作构成多声道听觉场景
时间维度:从白日的溪桥漫步到傍晚的社饮,终至月出东山,完成完整的时间流转
以上为【归田乐】的赏析。
辑评
唐圭璋《全金元词》评析:“此词承袭宋人《归田乐》词调本意而更见元曲风味,‘翁醉扶黄犊’的漫画式笔法,已开元代散曲俚俗之先声。在‘山六六’的方言运用中,可见词体向民间汲取生机的尝试。”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仇远通过‘长衫方帽’的儒生形象与‘扶黄犊’的农事活动结合,展现元代士人‘耕读传家’的生存状态。这种文人参与农耕的描写,比陶渊明《归园田居》更多现实质感。”
赵维江《金元词研究》:“‘未晚先争宿’的倦鹊意象,暗含宋遗民对精神归宿的迫切寻求。全词明写田园之乐,实藏鼎革之痛,这种双重编码是遗民词的典型特征。”
陶然《金元词通论》:“该词结尾‘月明山六六’以数字入词,既保持词体雅言特质,又吸收元曲数字修辞的趣味性,体现元代词坛在雅俗之间的平衡探索。”
以上为【归田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