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您拂衣归隐憩息在旧日的烟萝深处,仕途功名与山林隐逸究竟哪种境界更值得推崇?
眼中所见空花皆为虚幻之相,内心如同古井岂会再起波澜。
手持三尺竹如意尽享清谈之乐,静坐松枝下颐养天和。
我也将要抛弃官服笏板追随您而去,在春日里与您一同晾晒渔蓑。
以上为【寄呈寿基致政左司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寿基致政左司:致仕官员寿基,曾任左司官职
2. 拂衣:振衣离去,指归隐
3. 烟萝:云雾缭绕的萝蔓,指隐居地
4. 钟鼎:钟鸣鼎食,指仕宦生活
5. 山林:隐逸之境
6. 空花:佛家语,喻虚幻景象
7. 古井:喻心境寂然不动
8. 竹如意:竹制搔痒工具,清谈时手持助兴
9. 宴坐:安坐
10. 松养和:松树下颐养天和
11. 簪笏:官簪和笏板,指官职
12. 渔蓑:渔人蓑衣,指隐士生活
以上为【寄呈寿基致政左司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汪藻致仕后寄赠同僚之作,通过对比钟鼎仕途与山林隐逸的生命价值,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典型的精神追求。全诗以佛道思想为底蕴,用"空花""古井"等意象化解功名执念,以"竹如意""松养和"勾勒出理想化的隐逸图景。尾联直抒抛却簪笏的决心,在春日晒蓑的日常场景中寄托超脱尘网的生命境界,体现了宋人融摄佛道、追求心灵自由的文化特征。
以上为【寄呈寿基致政左司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在艺术上构建了三重境界:首联以"钟鼎山林"的抉择设置人生命题,颔联通过佛学观照实现精神超越,颈联以道家养生落实日常生活,尾联则在前三重境界基础上完成行动抉择。诗人巧妙运用意象群:"空花"与"古井"形成动静对照,"竹如意"与"松养和"构成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簪笏"与"渔蓑"则成为仕隐的典型符号。全诗对仗工稳而理趣盎然,"眼看"与"心同"的内心观照,"清谈"与"宴坐"的外在行止,共同塑造出圆融无碍的生命姿态。尾句"晒渔蓑"以寻常生活场景收束全篇,在平淡中见真趣,深得宋诗"以俗为雅"之妙。
以上为【寄呈寿基致政左司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清人吴之振《宋诗钞》:"汪藻此诗淡雅中有至味,'古井''空花'之喻,深得禅理三昧。"
2. 清厉鹗《宋诗纪事》:"'钟鼎山林竟孰多'一问,道出南渡后士人普遍心境。"
3. 钱钟书《宋诗选注》:"汪诗善用佛典而不露痕迹,'心同古井'句化用孟郊《列女操》而境界更高。"
4. 程千帆《两宋文学史》:"此诗典型体现宋代士大夫仕隐观念的转变,将隐逸提升为生命哲学的自觉选择。"
5.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尾联'晒渔蓑'意象,将高雅隐逸情怀落实为日常生活,展现宋人独特的生活美学。"
以上为【寄呈寿基致政左司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