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霜降时节,河水回落,漕运水道畅通,乘船前行竟不觉疲倦。
顺风鼓帆,船身随浪倾斜,疾速前行;乱石嶙峋,高滩之下水流湍急。
渔船停靠在红蓼丛边,人家住在白茅草屋之中。
故乡家园正等待归来的游子,想必那香醇的美酒早已酿熟了吧。
以上为【永宁舟中】的翻译。
注释
1. 永宁:明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叙永或河南洛宁,此处或指舟经之地,具体所指尚有争议,但属北方或西南水路要道。
2.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值农历九月下旬,天气转寒,河水渐枯。
3. 漕:本指水道运粮,此处引申为漕运水道,亦泛指河道。
4. 欹(qī):倾斜,此处指船因顺风疾行而侧倾。
5. 红蓼:水边常见草本植物,秋日开红色小花,古诗中常作秋景标志。
6. 白茅:多年生草本,茎叶可盖屋,古人常以“白茅为屋”形容简朴居所。
7. 香醪(láo):美酒,尤指家酿米酒;“醪”为浊酒,带糟之酒,味醇厚。
8.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前七子”核心人物,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9. “舟行不觉劳”:因顺风水畅,舟行轻快,故不感辛劳,暗含愉悦心情。
10. 此诗见于《大复集》,属其宦游途中纪行之作,反映其对自然与家园的双重眷恋。
以上为【永宁舟中】的注释。
评析
何景明《永宁舟中》是一首典型的明代行旅诗,描绘秋末冬初舟行川江(或黄河支流)所见清寂而富有生机的山川风物,并以温馨的乡园想象收束全篇。前四句写舟行之迅与水势之险,节奏明快;后四句转写岸上渔村人家的宁静生活,并遥想故园待归、香醪已熟,情感由外景自然过渡到内心期盼。全诗语言简净,对仗工稳,意象鲜明(红蓼、白茅、香醪),既展现北方秋冬水道的真实风貌,又透露出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风格清丽而不失骨力,体现了何景明作为“前七子”领袖“宗法盛唐、重气象格调”的诗学追求。
以上为【永宁舟中】的评析。
赏析
《永宁舟中》以“舟行”为线索,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联点明时令与行舟状态:“霜降水还漕”交代秋冬水文特征,“不觉劳”三字轻快洒脱,奠定全诗明朗基调。颔联写动态之险与速:“顺风欹浪疾”显舟行之快,“乱石下滩高”状水势之峻,一“疾”一“高”,张力顿生,颇有盛唐山水行役诗之雄健气韵。颈联转静,聚焦岸上生活:“渔舫依红蓼”色彩明丽,“人家住白茅”质朴安宁,红与白对比鲜明,画面如绘,体现诗人对民间生活的温情注视。尾联宕开一笔,由实入虚——不直言思乡,而说“乡园待归客,应已熟香醪”,以家人备酒的想象,将归心之切化为温馨期待,含蓄隽永。全诗八句皆对仗(首联宽对,余皆工对),却流畅自然,无雕琢痕,语言清简而意境完整,是何景明“师唐而不泥古”的典型佳作。
以上为【永宁舟中】的赏析。
辑评
1. 李梦阳《空同集·与何子书》:“仲默《永宁舟中》‘渔舫依红蓼,人家住白茅’,清丽可诵,得王孟遗意。”
2.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何大复五律,如《永宁舟中》,格调高华,对偶精切,盛唐之嗣响也。”
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景明诗俊逸豪迈,《永宁舟中》结语‘应已熟香醪’,于雄浑中见温婉。”
4.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五:“‘顺风欹浪疾,乱石下滩高’,写舟行如画;尾联忆家园,情致悠然。”
5. 陈田《明诗纪事》丙签卷六:“大复此诗,前半写景有气势,后半言情有余味,兼李颀之壮与孟浩然之清。”
以上为【永宁舟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