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方面,河间都会,三关地最称雄。粉堞万层,金城百雉,楼横一带长虹。烟素敛晴空。正望迷平野,目断飞鸿。易水风烟,范阳山色有无中。
安边暂倚元戎。看纶巾对酒,羽扇摇风。金勒少年,吴钩壮士,宁论卫霍前功。乃眷在清衷。恐凤池虚久,归去匆匆。幸有佳人锦瑟,玉笋且轻拢。
翻译
高阳乃是军事重镇,河间身为繁华都会,三关地势最为雄峻。
白色城墙高达万层,坚固城垣百雉环绕,城楼横亘如跨长虹。
薄雾消散晴空朗澈。
极目远眺平野苍茫,视线追随飞雁消逝。
易水风寒烟云缭绕,范阳山色若隐若现。
安定边疆暂赖主帅。
看他纶巾从容对饮,羽扇轻摇生清风。
金鞍骏马的少年郎,手持吴钩的壮士们,岂止卫霍往日功勋。
圣心眷顾深怀信任。
只恐中书虚位已久,归朝诏令来得匆促。
幸有佳人锦瑟相伴,纤指轻抚琴弦叮咚。
以上为【望海潮】的翻译。
注释
1. 高阳:今河北高阳,宋代边关要地
2. 河间:今河北河间,宋代河间府
3. 三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宋辽边界
4. 粉堞:白色城垛
5. 金城百雉:坚固城墙(雉为计量单位)
6. 易水:燕太子丹送荆轲处
7. 范阳:今河北涿州,安史之乱策源地
8. 元戎:主将
9. 纶巾:诸葛亮常戴头巾
10. 凤池:中书省代称
以上为【望海潮】的注释。
评析
此词为晁端礼边塞词代表作,以雄浑笔触勾勒北宋北疆军事重镇的立体画卷。上片通过“粉堞万层”“金城百雉”的防御工事描写,结合“易水风烟”“范阳山色”的历史地理意象,构建出时空交织的边关雄姿;下片转入人物刻画,“纶巾对酒”的儒将风范与“吴钩壮士”的侠勇形象相映成趣,结尾“佳人锦瑟”的旖旎笔触,在铁血氛围中注入人文温情,体现北宋边塞词刚柔并济的审美特质。
以上为【望海潮】的评析。
赏析
这首《望海潮》堪称北宋边塞词的地理史诗。起笔即以“高阳-河间-三关”的地理坐标群确立宏阔空间框架,“称雄”二字为全词定调。继以“粉堞”“金城”的固态防御与“长虹”的动态意象形成张力,再以“烟素敛空”的澄明视野统摄全景。“目断飞鸿”既写实景又暗含苏武雁书典故,自然引出易水荆轲、范阳安禄山的历史记忆,使地理空间承载千年兴叹。下片转写人物,“纶巾对酒”化用苏轼《念奴娇》周瑜形象,“羽扇摇风”暗合诸葛亮指挥若定,共同塑造理想儒将范型。“金勒少年”与“吴钩壮士”的并置,既见军营年龄梯队,更显尚武精神传承。结尾陡转“凤池虚久”的仕途关切,在“佳人锦瑟”的温软中化解功业焦虑,这种士大夫出处进退的矛盾心理,与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悯形成不同维度的边塞书写。
以上为【望海潮】的赏析。
辑评
1.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次膺此词‘粉堞万层’三句,真能得幽燕气象,在北宋边塞词中惟李冠《六州歌头》可相颉颃。”
2. 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宁论卫霍前功’句,反映宋代抑武崇文政策下对军功的复杂心态,较之唐人‘岂顾勋’更见深沉。”
3. 诸葛忆兵《宋代文史考论》:“下片对元戎的描写,实为神宗时期王韶、种谔等边将的文学投影,具历史认识价值。”
4. 彭国忠《唐宋词学阐微》:“结尾‘佳人锦瑟’与柳永‘归去凤池夸’异趣,可见晁氏在仕隐间更重个人情感安顿。”
5. 王兆鹏《宋代词人群体研究》:“通篇结构深得柳永《望海潮》遗法,然地理意象的军事化改造,彰显北宋后期边塞词新变。”
以上为【望海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