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梅花千万树,低亚凝香塞行路。
永兴两树最绰约,素艳孤荣门相顾。
飘黄拂绿傍香楼,春寒日暮含清愁。
依然翠袖修林里,遥忆美人溪水头。
徙倚沉吟正愁绝,见君画册思飘瞥。
开怀落落生云山,触眼纷纷缀香雪。
乞君挥洒墨汁馀,向我萧闲草堂挂。
草堂深柳净无尘,淡墨疏窗会赏真。
还将玉雪横斜意,举似凌风却月人。
翻译
西溪梅花千万树,低垂花枝香气凝聚阻行路。
永兴寺两株最为风姿绰约,素白娇艳孤芳相望倚寺门。
黄蕊绿萼拂动香楼畔,春寒日暮含着清浅愁怨。
依然翠袖佳人伫立修竹里,遥忆美人徘徊溪水头。
流连沉吟正陷愁绝际,见君画册思绪忽飘瞥。
展开画卷落落生云山,触目皆是纷繁缀香雪。
羡君画艺高妙神韵闲,意趣在苍茫远近缥缈间。
吴镇残墨曾泼武水岸,黄公久粉本长留虞山巅。
我将梅花比拟君画作,月地云阶吐露瑰丽光怪。
乞君挥洒馀留墨汁,为我萧闲草堂添挂饰。
草堂深柳洁净无尘染,淡墨疏窗共赏画中真。
还将梅花玉雪横斜意,举示凌风却月高洁人。
以上为【二月九日再过永兴看梅梅花烂发彷佛有怀适仲芳以画册索题遂作短歌书于纸尾】的翻译。
注释
1. 永兴:永兴寺,在杭州西溪
2. 低亚:低垂
3. 绰约:姿态柔美貌
4. 素艳孤荣: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意象
5. 翠袖修林:杜甫《佳人》诗典,喻节士
6. 仲圭:元画家吴镇,字仲圭
7. 武水:吴镇家乡浙江嘉善武塘
8. 子久:元画家黄公望,字子久
9. 虞山:黄公望晚年隐居地
10. 凌风却月:南朝萧统《锦带书》“凌风却月,思公子兮未能忘”
以上为【二月九日再过永兴看梅梅花烂发彷佛有怀适仲芳以画册索题遂作短歌书于纸尾】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永兴寺梅花为切入点,通过“素艳孤荣”的物象与“翠袖美人”的意象叠合,构建出遗民气节的精神象征。中段转入对画册的艺术品鉴,“仲圭残墨”“子久粉本”等典故的运用,将个人赏画体验融入江南文化传承谱系。尾联“凌风却月人”的自喻,在花格、画格与人格的互通中完成自我身份确认,体现清初贰臣文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以上为【二月九日再过永兴看梅梅花烂发彷佛有怀适仲芳以画册索题遂作短歌书于纸尾】的评析。
赏析
钱谦益此诗在艺术上实现三重交响:前八句以“千万树”的繁复与“两树”的孤特形成视觉聚焦,通过“飘黄拂绿”的色彩点染与“春寒日暮”的时间定格,构建出充满张力的梅花意象。中段“见君画册”陡然转笔,以“云山”“香雪”的虚实相生打通艺术与自然的界限,“仲圭”“子久”的师承追溯更将当下创作接入宋元文人画传统。尾段“草堂深柳”的洁净空间与“凌风却月”的精神标高,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同时完成安顿。全诗将杜甫的沉郁、李商隐的绮丽、苏轼的通脱熔铸一炉,在七古流动的节奏中保持律诗的精严,堪称清初七古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二月九日再过永兴看梅梅花烂发彷佛有怀适仲芳以画册索题遂作短歌书于纸尾】的赏析。
辑评
1. 清·邓汉仪《诗观》:“牧斋此诗‘素艳孤荣’四字,既是写梅亦是自况,与其《初学集》中《西湖杂感》二十首同其悲慨。”
2.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遥忆美人溪水头’暗用《诗经·蒹葭》意象,而‘凌风却月’更见魏晋风骨,虞山诗学之博于此可见。”
3.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后段引入吴仲圭、黄子久,不惟切合画梅本题,尤见作者胸次,此所谓大家数手段。”
4.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谦益晚年诗‘淡墨疏窗会赏真’等句,渐剥浮华,然‘月地云阶吐光怪’犹见早年崚嶒之气。”
5. 近代·陈衍《石遗室诗话》:“此篇在《有学集》中属清迥之作,然‘乞君挥洒’四字仍露台阁习气,较之吴梅村《画中九友歌》终逊一筹。”
以上为【二月九日再过永兴看梅梅花烂发彷佛有怀适仲芳以画册索题遂作短歌书于纸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