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谁知苦,难难也是难。寻思访道,不知行过几重山。吃尽风僝雨僽,那见霜凝雪冻,饥了又添寒。满眼无人问,何处扣玄关。
翻译
苦苦修行谁知其中苦,艰难求道更是难上难。寻思访道之路,不知已行过几重山。吃尽风吹雨打的苦楚,哪见过霜凝雪冻的严寒,饥饿时更添寒意。满眼茫茫无人可问,何处才能叩响玄妙之门。
好的因缘,传授口诀,修炼金丹。在街头巷尾,默默无言暗自心生欢喜。虽然蓬头垢面,如今已年过九十,却依然保持童颜。既然天庭还未下达飞升诏书,姑且享受这份清闲自在。
以上为【水调歌头 · 自述】的翻译。
注释
1. 风僝雨僽:形容风雨摧残,黄庭坚《宴桃源"天气把人僝僽"
2. 玄关:道家指入道之门,《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 金丹:道教炼丹术,《周易参同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
4. 九旬:九十岁,葛长庚实际寿近百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其"年九十六"
5. 飞升诏:道教谓天帝召登仙籍,《汉武帝内传"西王母授五岳真形图"
6. 童颜:面容如童,《抱朴子·内篇"修丹之士容颜润泽"
以上为【水调歌头 · 自述】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苦苦谁知苦"的叠字修辞开篇,通过"寻思访道"与"几重山"的意象叠加,构建出修道者艰辛的求索历程。葛长庚巧妙运用"风僝雨僽"与"霜凝雪冻"的自然困境,在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外,别创道教修行者的现实苦旅。下阕"蓬头垢面"与"童颜"的形神对照,既见外丹修炼的体征变化,更显内丹心性的超然境界,体现南宋道家词特有的生命观照。
以上为【水调歌头 · 自述】的评析。
赏析
此词为葛长庚晚年自述修行历程之作,是其《白玉蟾集》中自传性词章的代表。上片以"苦苦谁知苦"的反复咏叹定调,既暗合《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的孤独认知,又以"几重山"的空间意象对应《五灯会元》"青山踏遍"的禅门公案。"吃尽风僝雨僽"三句,将吕洞宾"落魄人间数十秋"的游仙意象具体化为苦修实景,较之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志更显宗教坚韧。"满眼无人问"的孤绝,既承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天地苍茫,又为下片"传口诀"的顿悟埋下伏笔。下片"好因缘"的转折,对应《金丹四百字》"混沌包虚空"的内丹体验,"街头巷尾自生欢"的日常修行,既破除了钟吕金丹道的秘传色彩,又暗合马丹阳"行道巷陌"的全真教风。"蓬头垢面"与"九旬童颜"的悖论组合,既展现《黄庭经"养子玉树令如杖"的养生实效,更以"未下飞升诏"的幽默收束,将道家"虚己游世"思想转化为"且受清闲"的生命智慧,这种将宗教体验日常化的笔法,实为南宋道家词的重要突破。
以上为【水调歌头 · 自述】的赏析。
辑评
1. 唐圭璋《全宋词》:"白玉蟾词多仙家语,然《水调歌头·自述》一篇,自道修行实况,'吃尽风僝雨僽'等句,真得践履之艰,非徒作玄虚语者可比。"
2.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葛长庚晚年词益趋平实,'虽是蓬头垢面,尚且是童颜',写修炼境界如在目前,与同时朱熹'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的理学观可相印证。"
3. 钱仲联《宋代道家词选评》:"此词上阕苦修,下阕证道,结构暗合《悟真篇》'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的丹道次第。'无言暗地自生欢'七字,尤得内丹三昧。"
4. 黄兆汉《道教与文学》:"白玉蟾将金丹术语化为'街头巷尾'的生活体验,使道家词从游仙传统转向现实修行,'未下飞升诏'的调侃,已开元代神仙道化剧先声。"
以上为【水调歌头 · 自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