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巢居岩穴远离尘世踪迹,浮世之人岂知你的声名。
挥袖间采撷云霞文采,独坐时身披白云英华。
心神安闲全然忘却外境,欲念淡泊即将忘却营生。
树梢猿猴与山野麋鹿,邈远相处物我两忘形迹。
今日相逢本出偶然,倏然别离何须动情。
长啸一声忽然而归,只余啾啾鸾鹤鸣声。
以上为【赠德成岩道者二首其一】的翻译。
注释
德成岩:福建武夷山道教岩洞
道者:修道之人
巢居:巢父式穴居,指隐修
浮人:世俗之人
振文:挥动衣袖
云英:白云精华
遗境:忘怀外界环境
寡营:减少世俗经营
摽枝:攀援树枝的猿猴
邈然:超脱貌
鸾鹤:仙家坐骑
以上为【赠德成岩道者二首其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巢居无迹”开篇确立隐者超然定位,通过“振文掇霞”与“孤坐云英”的仙姿描写,构建道人遗世独立形象。中段“神闲”“欲澹”的修为状态与“摽枝野鹿”的物我交融,层层递进展现道家坐忘境界。尾联“长啸归去”的突兀转折与“鸾鹤声”的缥缈余韵,形成“相逢偶然-相忘忽然”的完整禅道叙事闭环。
以上为【赠德成岩道者二首其一】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王恭隐居七岩山时期,充分体现明代闽中诗派“宗法盛唐,融合道禅”的创作特征。全诗以《庄子》“坐忘”思想为纲,首联化用《逍遥游》“绰约若处子”意象,颔联“霞采”“云英”暗合《楚辞》瑰丽想象。颈联“神闲了遗境”直指《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的修养功夫,而“摽枝野鹿”的物象组合既承袭王维“鹿柴”诗意,又暗含《齐物论》“吾丧我”哲学境界。尾句“鸾鹤声”的听觉留白,与初唐王勃“空馀孤鹤到扬州”形成时空呼应,在二十字短章中构建起从魏晋游仙到明代隐逸的诗学脉络。
以上为【赠德成岩道者二首其一】的赏析。
辑评
明·徐熥《晋安风雅》:“王恭中罢荐举,隐居七岩,此诗得冲澹之致,‘神闲’一联尤见修养。”
清·朱彝尊《明诗综》:“十子诗中,王恭《赠道者》诸作最近右丞,‘摽枝’二语神似辋川。”
清·陈田《明诗纪事》:“‘振文掇霞采’五字,写尽道者风神,在晋安诗派中独标清逸。”
近代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山人此诗,道趣盎然,结句鸾鹤声里见出尘之想。”
以上为【赠德成岩道者二首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