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城绿野郁郁葱葱相互映望,
闲客安闲而来诗兴自然悠长。
不见暮云化作夜雨滋润万物,
空见芳草在斜阳下徒自生长。
恶土开花终成笑柄,
幽兰无人也自含清香。
虽有沾尘冠缨却无清水可濯,
唯坐看渔翁占满沧浪。
以上为【春城望湖】的翻译。
注释
春城:指扬州,王令曾在此设馆授徒
暮云成宿雨:化用王维《渭城曲》“客舍青青柳色新”句意
花生恶土:《维摩诘经》“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反用其意
尘缨:沾尘冠带,喻俗世羁绊,《楚辞》“濯缨”典故
沧浪:《孟子·离娄》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以上为【春城望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望”为诗眼,构建了三重境界:首联以“绿野相望”写视觉之广,颔联“不见暮雨”转写期待之空,颈联“花生恶土”反衬“兰自信香”,形成强烈对比。尾联化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通过“无处濯”的困境与“满沧浪”的旁观,深刻揭示出才士失路的时代悲剧。全诗在明快春景中暗藏孤愤,体现宋诗“以理驭情”的特质。
以上为【春城望湖】的评析。
赏析
诗歌运用多重象征构建隐喻系统:自然意象中,“暮云宿雨”喻指政治机遇的缺失,“芳草斜阳”象征时光虚度;植物意象里,“恶土花”指代逢迎之辈,“幽兰”自比高洁品格;人物意象方面,“闲客”的闲适与“渔者”的得所形成反衬。尾联“坐观”二字尤见匠心,既保持景物描写的客观性,又通过动作细节传递出深沉无奈——不能濯缨者只能旁观濯缨之地被占,这种“失语”状态正是北宋寒士的普遍境遇。
以上为【春城望湖】的赏析。
辑评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王逢原《春城望湖》诗‘兰不逢人自信香’句,孤芳之气溢于言表,惜其年不永,未尽其才。”
明·李蓘《宋艺圃集》:“此诗结句暗用沧浪典故而反其意,与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同一机杼,皆怨而不怒之典范。”
清·吴之振《宋诗钞》:“逢原诗多奇气,‘花生恶土终成笑’七字,骂尽世间趋炎附势之徒。”
现代·钱钟书《宋诗选注》:“王令善于在自然观察中注入哲理思考,‘不见’与‘空看’的对应,揭示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永恒矛盾。”
当代·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春城望湖》展现北宋寒士诗人的典型心态:既有对‘恶土花’的蔑视,又有对‘沧浪’的向往,在矛盾中坚守人格独立。”
以上为【春城望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