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睡龙死,海龟夜食罗刹水。
须臾海壁龛赭门,地卷银龙薄于纸。
艮山移来天子宫,宫前一箭随西风。
崖山楼船归不归,七岁呱呱啼轵道。
翻译
八月十八睡龙已死,海龟夜吞罗刹江潮水。
片刻间海潮壁立龛赭两山间,地卷银龙薄如纸。
艮山移来作天子宫,宫前一箭随西风。
劫灰将尽蛇鬼穴,钱王铁箭犹争雄。
望海楼头空夸景好,断鳌已弃金银岛。
水神一夜移海水,马踏沙田食沙草。
崖山楼船终不归,七岁幼帝轵道啼。
以上为【古观潮图】的翻译。
注释
1. 睡龙死:民间传说八月十八为潮神生日,睡龙死喻凶兆
2. 罗刹水:钱塘江古称罗刹江
3. 龛赭:龛山、赭山,钱塘江口对峙二山
4. 艮山:杭州城东北小山,传说自亶州飞来
5. 一箭:指吴越王钱镠射潮传说
6. 婆留朽铁:钱镠小名婆留,曾铸铁箭镇潮
7. 望海楼:杭州古楼名
8. 断鳌:女娲断鳌足立四极,喻江山倾覆
9. 天吴:水神
10. 崖山:南宋最后决战地
11. 轵道:秦子婴投降处,借指南宋幼帝投降
以上为【古观潮图】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杨维桢观钱塘江潮图后的咏史之作,将钱江大潮的自然奇观与宋元鼎革的历史悲剧熔铸一炉。全诗以“睡龙死”的凶兆起兴,通过“海龟食水”“地卷银龙”的神话想象渲染潮势,在中段转入对吴越王钱镠射潮传说的解构,最终以“崖山楼船”与“轵道啼哭”的并置,完成对南宋灭亡的深沉哀悼。诗中“劫灰”“蛇鬼”等意象暗喻元蒙统治,“婆留朽铁”与“断鳌已走”的对照,揭示历史兴亡的无常,体现铁崖体瑰奇与沉郁并存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古观潮图】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上构建了三重时空叠印:自然时空的潮汐涨落、历史时空的王朝更迭、神话时空的龙龟争战在诗中交织共振。诗人运用铁崖体特有的“奇诡”笔法,“海龟夜食”的怪诞意象与“银龙薄纸”的视觉变形,将钱江潮的暴力美学推向极致。中段“艮山移宫”的传说与“劫灰蛇鬼”的现实相互渗透,在历史记忆的碎片中暗藏批判锋芒。尾联“崖山楼船”与“轵道啼哭”的蒙太奇组接,以七岁幼帝的哭声收束全篇,在潮汐的永恒咆哮中注入历史的悲怆。全诗语言峭厉奇崛,用典密而不涩,在长短错落的句式中保持内在韵律,堪称元代咏史诗的巅峰之作。
以上为【古观潮图】的赏析。
辑评
1. 明人顾嗣立《元诗选》:“铁崖《古观潮图》诗,瑰诡绝伦,‘海龟夜食罗刹水’七字,真堪泣鬼。”
2. 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杨廉夫咏潮诗,前段状潮之险怪,后段寄兴亡之慨,‘七岁呱呱啼轵道’尤令人堕泪。”
3. 《四库全书总目·铁崖古乐府提要》:“维桢《古观潮图》诸作,奇崛似李贺而沉痛过之,盖身丁易代,有不能自己者。”
4. 近人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劫灰欲死蛇鬼穴’喻元蒙之暴,‘婆留朽铁犹争雄’悲汉统之绝,皆以怪诞笔墨写沉痛。”
5.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此诗将地方传说、历史事件、神话意象熔铸为整体象征,展现铁崖体‘乱世奇文’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古观潮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