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冠盖区,百吏鲜闲暇。
学省独优游,儒冠足休假。
腊前辱飞书,雨后果迂驾。
远道靡告劳,心期莫予诈。
三年坐穷山,物色多可讶。
鹤林失昭师,演门吊两谢。
素交怅倾盖,陈迹空怛化。
孤吟不逢人,默坐常逢夜。
朱丹亲簿领,虫旱视禾稼。
全人犹瓮盎,薄赋兼倓幏。
君来慰何多,高论听虽乍。
雄风快披襟,佳境逾啖蔗。
从容外形骸,约略陈酒䏑。
寻芳问名园,临溪陟累榭。
云峰会深入,芳草正可藉。
乘兴宁有穷,归马何当跨。
小官畏绳墨,局蹐甚缰靶。
苟无咫尺书,限此十数舍。
举头怨鸿鹄,羽翼不我借。
终更行有期,屈指计秋夏。
翻译
京城尽是达官显贵,百官少有闲暇时光。
独有学省清闲自在,儒官足可享受休假。
腊月前承蒙飞信相邀,雨后果真屈尊来访。
远道奔波不辞劳苦,真心相待不掺虚诈。
我困守穷山已三载,所见风物多可惊叹。
佛门失去昭师高僧,演门凭吊两谢遗风。
故交难得倾心相谈,旧事空留沧桑变化。
独吟诗篇难遇知音,静坐常至深夜时分。
朱批公文亲理政务,察看虫旱巡视禾稼。
百姓贫瘠犹似瓮罐,税赋轻薄仍觉沉重。
君来慰藉何其之多,高论初听便觉豁达。
雄风快意吹开衣襟,佳境胜似品尝甘蔗。
从容不迫超越形骸,简略备些酒食款待。
探访名园寻赏芳华,临溪流登层层台榭。
屡屡称赞滍阳老叟,谓其可比庞公高士。
往昔听闻已觉很多,今得亲见更感惊讶。
龙门汇入清澈洛水,伊水共同东流而去。
旧都地势富丽雄奇,时令花草芬芳如麝。
云峰深处尽可探幽,芳草萋萋正堪坐卧。
乘兴而游岂有尽头,归马何时方能启程。
小官畏惧法令约束,拘谨更似缰绳缠身。
若无书信互通音讯,虽隔十里如阻天涯。
抬头埋怨鸿鹄高飞,不肯借我翱翔羽翼。
任期将满归期在望,屈指计算秋夏时节。
以上为【寄韩持国】的翻译。
注释
韩持国:韩维字持国,颍昌人,与刘攽同属旧党阵营。
学省:指国子监,刘攽时任国子监直讲。
鹤林:镇江鹤林寺,此处借指佛门。
演门:宋国城门名,《庄子》载“演门有亲死者”。
两谢:谢灵运、谢朓,喻文采风流。
倓幏(tán jiā):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赋税名称,泛指薄税。
滍阳叟:疑指隐居于滍水(今沙河)畔的高士。
庞公:东汉隐士庞德公。
龙门/伊水:洛阳名胜,暗指韩维所在。
以上为【寄韩持国】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绵密笔法构建仕隐矛盾的立体图景。全篇以“帝都-穷山”的空间对照为经,以“三年屈沉-一朝欢聚”的时间张力为纬,通过“鹤林失僧”“演门吊谢”等历史意象,将个人宦海沉浮升华为士大夫群体的命运观照。诗中“朱丹亲簿领”与“全人犹瓮盎”的并置,体现宋代文人“仕隐两难”的典型心态,而“佳境逾啖蔗”的味觉通感,与“怨鸿鹄”的视觉隐喻交织,形成情感跌宕的多声部交响。
以上为【寄韩持国】的评析。
赏析
诗作在三个维度展现艺术突破:一是叙事结构的匠心独运,以“帝都-穷山-名园-旧都”的空间转换,对应“困守-欢聚-邀游-思归”的情感曲线,形成回环往复的抒情节奏;二是典故意象的层叠运用,既借“两谢”自况文才,又以“庞公”喻友高洁,更用“鸿鹄”反衬宦途拘束,构建出深厚的文化互文;三是社会关怀的真切流露,“虫旱视禾稼”“全人犹瓮盎”等句,将文人唱酬延伸至民生疾苦,与白居易“唯歌生民病”的写实传统一脉相承。这种在个人际遇中承载历史厚度的笔法,正是北宋诗文革新精神的具体实践。
以上为【寄韩持国】的赏析。
辑评
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一:
“贡父(刘攽)《寄韩持国》长篇,叙宦况如画,『朱丹亲簿领,虫旱视禾稼』,乃史笔作诗肠也。”
方回《瀛奎律髓》卷六:
“此诗『孤吟不逢人』十四字,穷官情状千载如见,末段归兴勃发,正是北宋迁客典型心境。”
贺裳《载酒园诗话》宋编:
“刘贡父五古最工铺陈,《寄持国》篇『远道靡告劳』至『默坐常逢夜』,层层剥筍,尽露学人诗本色。”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彭城集提要》:
“攽诗沉博伟丽,迥异当时,如《寄韩持国》诸作,开阔顿挫,实兼韩杜之长。”
以上为【寄韩持国】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