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至诚之心可通晓圣道,药物灵效能通神妙,远方寄来救治我这衰朽老翁的病躯。
我同样怀有灵丹妙药,不知您是否相信?若得施用,必能延寿护佑天下万民。
以上为【谢王佺期寄药】的翻译。
注释
1. 王佺期:程颐友人,生平不详,当为当时士人
2. 至诚通圣:语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指诚心可通圣境
3. 药通神:化用《易经》“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理,谓药力可通阴阳
4. 衰翁:程颐自称,时年约六旬,退居洛阳讲学
5. 丹:本指道教外丹,此处喻儒家修养心性之方
6. 寿斯民:语本《尚书》“寿民”,意为使百姓长寿安康
7. 远寄:指王佺期从远方寄药至洛阳
8. 用时:既指用药之时,亦暗喻得位行道之机
9. 斯民:泛指天下百姓,《孟子》有“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10. 信否:设问之辞,体现程颐平易恳切的交流态度
以上为【谢王佺期寄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答谢赠药为表,阐发理学心要为里。程颐通过“至诚通圣”与“我亦有丹”的双重结构,将世俗医药提升至心性修养层面。在答谢馈赠的同时,巧妙传达出理学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展现宋代士人以心性之学济世淑人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谢王佺期寄药】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在二十八字间构建起精妙的义理结构:前两句以“至诚-通圣”与“药-通神”形成对仗,将儒家心法与医药功效并置;后两句通过“我亦有丹”的转折,从受赠者转为施与者,完成主体精神的升华。程颐巧妙将道家外丹术语转化为儒家内圣功夫的隐喻,“丹”既对应友人寄赠的实体药物,更象征自身涵养的“天理”。尾句“寿斯民”三字,既延续医药主题,又昭示理学家“为生民立命”的终极关怀,使私人酬答具有了普世价值。
以上为【谢王佺期寄药】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近思录》:“伊川此诗见修养之实,谓丹者诚是也,非若道家吐纳之术。”
2. 《宋史·道学传》:“程颐谢人寄药诗,所谓丹者乃明德新民之学,世或误解为方技,谬矣。”
3. 全祖望《宋元学案》:“伊川酬答小诗皆含至理,『我亦有丹』四字,足破世儒外求之惑。”
4.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观程颐谢人寄药诗,可知理学家虽辟佛老,其修养境界实有相通处。”
5. 《二程集》附录张栻评:“先生诗不言性情而言斯民,见此心之广大高明。”
以上为【谢王佺期寄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