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独自举物难以举起,众人同行易于奔走;倾斜的大厦不是一根木头能支撑的,决口的黄河不是一捧泥土能堵塞的。
以上为【默觚下·治篇八】的翻译。
注释
《默觚》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著作,分《学篇》《治篇》两部分,集中反映了魏源的修身论、认识论、天理论、人才观、历史观等思想。“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为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故名“默觚”。
上面这段话阐述了魏源的人才思想。“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奋起很困难,许多人一块儿行走就容易走得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接着又打了两个比方:“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倾斜的大厦不是一根木头就能支撑得了的,决了口的河道不是一捧土就能堵塞得住的。说明挽救危局,单凭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群策群力,既要造就特殊人才,还需培养有凝聚力的人才群体助其成功。
魏源身处嘉道之际的大变革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反对乾嘉以来脱离实际的烦琐考据学和空谈心性修养的理学,主张通经致用,积极用世,故为文多论及人才问题。如《默觚下·治篇九》:“古之得人家国者,先得其贤才。士心之归如此,而民心有不景(同“影”)从者乎?”《默觚下·治篇四》:“不难于立法而难得行法之人。”将人才视为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
1. 默觚:魏源著作名,“觚”为古代书写木简,取“默而存之”之意
2. 孤举:《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逆向表达
3. 众行:《周易·同人》“同人于野,亨”的实践阐释
4. 倾厦: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恐触天柱折”的政论化用
5. 支木:《后汉书·徐稺传》“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的语典演化
6. 决河:《史记·河渠书》“瓠子决兮将奈何”的危机意象
7. 捧土:《后汉书·朱浮传》“犹捧土以塞孟津”的典故意象
以上为【默觚下·治篇八】的注释。
评析
《默觚》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分《学篇》和《治篇》两大部分。
这段政论以三重比喻构建起“群力救国”的思想体系,通过“孤举-众行”“倾厦-支木”“决河-捧土”的意象对照,在十二字间凝练概括了魏源经世思想的核心。其将传统“众志成城”理念置于晚清危局背景下,展现出近代启蒙思想家对集体力量的理性认知。
以上为【默觚下·治篇八】的评析。
赏析
这段政论在修辞上形成递进结构:首句以“孤举-众行”的日常经验确立基本法则;次句用“倾厦-支木”的建筑隐喻强化危机意识;末句以“决河-捧土”的治水意象完成终极论证。魏源特别注重传统意象的现代转化,“倾厦”既承杜甫诗史精神,又暗指晚清统治危局;“决河”既沿袭《史记》治水智慧,更喻指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全段在三个否定式“非”的排比中,将个体力量的有限性与集体力量的必然性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近代经世文学特有的现实关怀与逻辑力量。
以上为【默觚下·治篇八】的赏析。
辑评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默深(魏源)《默觚》诸篇,辄以古义鉴今世,『倾厦非一木』云云,实为后来维新变法之先声。”
2.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魏源政论善用博喻,『孤举众行』八字,可抵《韩非子·功名》全篇。”
3.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治篇八》将认识论与政治观结合,『捧土障河』之喻可见其清醒的现实主义。”
4. 朱维铮《梁启超清学史二种校注》:“魏氏此论上承王夫之《读通鉴论》『势』概念,下启康有为《大同书》合群思想。”
5. 《魏源全集》编者按:“《默觚》三十篇皆作于道光年间,『决河捧土』恰对应其时河工积弊与鸦片泛滥之局。”
以上为【默觚下·治篇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