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稀疏的柳条如凉丝般低垂,
秋意弥漫在石栏杆的桥头。
吴越争霸的兴亡旧事,
都付与这晨昏来去的江潮。
乌云散开,白日高悬,天空更显旷远,
江水奔流,连接着遥远的海与山。
极目远眺,直到那西陵古渡,
只见风中片片帆影,兀自飘摇。
以上为【钱塘江】的翻译。
注释
石阑桥:带有石栏杆的桥,可能指钱塘江畔的某座具体桥梁。
吴越兴亡:指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在钱塘江流域争霸并相继灭亡的历史。
西陵渡:即西兴渡,古代钱塘江著名渡口,位于今浙江萧山,是吴越争霸时的战略要地。
风帆:指江上的舟船。
以上为【钱塘江】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王镃借景抒怀的山水咏史佳作。首联以“凉丝”、“秋满”点明时令,营造出萧瑟清旷的意境。颔联由眼前亘古不变的潮水,自然联想到吴越兴亡的历史变迁,将空间的壮阔与时间的悠远巧妙结合,奠定了全诗深沉的历史感。颈联笔势开张,“云开”与“水接”两句,一写高远,一写平远,构成宏大的空间格局。尾联以“西陵渡”这一历史意象和“风帆自飘”的苍茫景象作结,将历史沉思融入无尽自然,余韵悠长。全诗将历史兴亡之叹与自然永恒之景融为一体,体现了宋代诗歌沉静理性的特色。
以上为【钱塘江】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精妙的时空架构与情景交融的笔法。诗人站在钱塘江边,其视线由近及远、由实入虚地展开:近处是疏柳、石桥(触觉、视觉),耳边是晨昏潮声(听觉),进而思绪飞越千年,想起吴越旧事(历史时空)。随后,目光随云水投向远方,直至海天相接之处,最终定格于西陵古渡的点点帆影。那飘摇的“风帆”既是眼前实景,也象征着在历史长河中漂泊不定的王朝与命运。全诗以“潮水”为纽带,连接起自然之景与历史之思;又以“望”字为线索,串联起整个广阔时空。语言凝练,意境苍茫,在清冷的秋景中寄托了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淡淡的故国之思。
以上为【钱塘江】的赏析。
辑评
《宋诗鉴赏》:“王镃此诗,气韵苍古。‘吴越兴亡事,晨昏来去潮’一联,将人间霸业与自然永恒对举,用意深远,可与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诸咏古名句并读。”
今人 张毅《宋代文学史》:“《钱塘江》一诗,格局开阔,善用时空交织之法。由眼前秋景生发历史感慨,复归于苍茫远景,体现了宋末诗人面对历史与自然时,那种冷静观照与深沉内省的特质。”
学者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注》:“末句‘风帆影自飘’之‘自’字,下得极妙。帆影飘荡,与世无涉,与史无干,一种自然之理、无常之慨,尽在其中,不着痕迹而神韵全出。”
以上为【钱塘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