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钱塘江八月潮水汹涌而来,蛟龙震怒,波涛如雷轰鸣。
天地仿佛旋转崩裂,势不可挡,传说这潮水中藏有鸱夷子(伍子胥的魂魄)。
为何不张开你的弓、搭上你的箭,射杀那鸱夷子,使潮水停息?
你难道没看见吗?潮水年年八月如期而至,纵使万人齐射,终究无法让它回头!
以上为【射潮引】的翻译。
注释
1.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前七子领袖,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诗风雄浑刚健。
2. 射潮:典出五代吴越王钱镠传说。相传钱镠为筑海塘,命三千强弩射潮,潮退塘成。但此诗反用其意,强调潮不可止。
3. 鸱夷子:指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自尽,并以鸱夷(皮囊)盛其尸投于江中。传说其魂化为涛神,驱潮复仇。《吴越春秋》《水经注》均有载。
4. 蛟龙奋怒:形容潮水如蛟龙发怒,比喻潮势凶猛。
5. 天旋地拆:极言潮势之猛烈,仿佛天地崩裂。
6. 张尔弓挟尔矢:“尔”为第二人称“你”;意为拉开你的弓,夹持你的箭。
7. 万努:万人持弩。“努”通“弩”,指弓箭手。
8. 终不回:终究不能使潮水退去或改变其规律。
9. 此诗属乐府旧题新作,虽名“引”,实为七言古诗,具乐府叙事与议论结合之特征。
10. “潮水年年八月来”: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最为壮观,已成自然规律,亦象征历史冤屈的周期性重现。
以上为【射潮引】的注释。
评析
李梦阳《射潮引》是一首借古讽今、充满悲慨与反讽意味的乐府体诗。诗人以钱塘潮为背景,引入伍子胥化为“鸱夷子”驱潮复仇的民间传说,表面劝人“射潮止怒”,实则通过“万努射潮终不回”的结局,揭示人力难抗天命、忠魂怨气不可平息的历史悲剧。全诗气势磅礴,语言劲健,运用设问与反诘增强感染力,在对神话的重述中寄寓对忠臣冤死、正义难伸的深沉喟叹,体现了李梦阳“复古求真、感时愤世”的诗学主张。
以上为【射潮引】的评析。
赏析
《射潮引》开篇即以雷霆万钧之势描绘钱塘秋潮:“蛟龙奋怒涛为雷”“天旋地拆不可止”,视听震撼,令人如临其境。继而点出核心传说——“此中云有鸱夷子”,将自然现象人格化为伍子胥的千古冤魂,赋予潮水以道德与情感维度。第三句突发奇想:“何不张尔弓挟尔矢,射杀鸱夷潮可止?”看似提出解决方案,实为反讽铺垫。末句“君不见潮水年年八月来,万努射潮终不回”陡然揭破幻想:无论人力如何强大(“万努”),潮水依旧如期而至,忠魂之怨不可消解。此非否定钱镠射潮传说,而是借其反面,强调历史正义的不可篡改与冤屈的永恒存在。全诗仅八句,却完成从写景、叙事、设问到哲思的完整结构,语言简劲如金石相击,情感沉郁而激越。李梦阳借此表达对忠良被害、天道不公的愤懑,亦暗含对明代政治黑暗的隐忧,是其“以诗干政、托古讽今”风格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射潮引】的赏析。
辑评
1. 《空同集》卷三十四收录此诗,题为《射潮引》,属李梦阳乐府组诗之一。
2.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献吉乐府,雄浑高古,《射潮引》等作,得汉魏遗意。”
3.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五:“《射潮引》借伍胥冤魄,写人力难回天意,悲壮激烈,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遗响。”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李梦阳诗:“其才力雄富,足以笼罩一时……《射潮》诸篇,气骨苍坚,不失古法。”
5. 近人钱基博《明代文学》:“梦阳《射潮引》以神话写现实,以潮喻冤,万弩不回,正见忠魂不可磨灭,其志在风雅而意存讽谕。”
以上为【射潮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