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为避世乱迁至东村有多深远?就在青山幽深处升起炊烟。
岂敢嫌弃茅屋过于低矮狭小,扫净土床亦可供醉后安眠。
鸟声断续啼鸣更显天空寂静,野花迟放因土地偏僻荒偏。
遥望娟秀翠竹姿态清美可爱,与它之间还隔数亩西泉田。
以上为【移居东村作】的翻译。
注释
避地:为躲避战乱或世俗纷扰而迁居。
青山窟:群山环抱的幽深之地,语带夸张。
绝低小:极其低矮狭小,“绝”字强化程度。
土床:泥土夯制的床榻,山居简朴设施。
地应偏:推测土地偏僻导致植物生长迟晚。
娟娟:竹姿秀美状,出自杜甫《狂夫》“风含翠篠娟娟静”。
西泉:虚拟地名,与“东村”形成方位呼应。
以上为【移居东村作】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向读者展现出一幅避世的清幽环境,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娴静,含蓄的蕴含着移居偏地的快感。
这首七言律诗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全诗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向读者展现出一幅避世的清幽环境,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娴静,含蓄的蕴含着移居偏地的快感,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白居易有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地之偏自不待言。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古人云:“天下名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
本诗以层进式笔法展露隐逸之志。首联以设问切入,点明避地深山的生存状态;颔联以“敢嫌”反诘凸显安贫乐道之志,土床醉眠的细节充满生活质感;颈联化用王籍“鸟鸣山更幽”意境而翻出新意,以花晚发暗喻地僻心静;尾联通过“遥看”“犹隔”制造审美距离,翠竹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全诗在空间转换中构建出逐层深化的隐逸意境。
以上为【移居东村作】的评析。
赏析
此诗精妙处在于三重境界的递进:首联以“深几许”发起空间探索,炊烟与青山构成原始生活图景;颔联展现物质与精神的辩证,低小茅屋因“净扫”动作获得精神丰盈;颈联臻于天人合一之境,以声衬静、以花喻人的手法使自然成为心灵映照;尾联翠竹意象既实且虚,“犹隔”二字暗含对高洁品质的永恒追寻。全诗通过空间阻隔的层层设置,最终完成从物理避世到精神超脱的升华。
以上为【移居东村作】的赏析。
辑评
清·厉鹗《宋诗纪事》引《卢溪县志》:“庭珪诗格高逸,此篇尤得陶韦遗韵。”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鸟不住啼’一联,从王籍‘鸟鸣山更幽’化出,而更见理趣。”
钱钟书《宋诗选注》:“‘花多晚发地应偏’句,以植物生态写人间境遇,可见宋诗说理特质。”
以上为【移居东村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