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碧玉般的山峰前云雾弥漫小径,赤色栏杆的桥边柳树高耸参天。
长廊静夜松风渐起,将这余音写入回响的流泉。
以上为【衡岳铨德观作】的翻译。
注释
1. 衡岳:南岳衡山
2. 铨德观:衡山道观名,宋代道教重要宫观
3. 碧玉峰: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以青翠如玉得名
4. 赤栏桥:道教宫观中常见的朱漆栏杆桥
5. 响泉:回应声响的泉水,衡山特有自然现象
以上为【衡岳铨德观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画家手眼构筑衡山道观意境,通过"碧玉峰"的视觉质感与"赤栏桥"的色彩对比,在空间层次中展现南岳特有的灵秀气质。后两句"松风起"的听觉体验与"响泉"的物理共鸣,将自然声响升华为天籁诗篇,体现宋代山水诗"景中生情,情中含理"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衡岳铨德观作】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王庭圭晚年隐居衡山时期,是其山水绝句的典范之作。首句"碧玉峰前"以矿物质感写山色,既合衡山花岗岩地貌特征,又暗含道家"玉膏金浆"的炼丹意象;"云满径"三字既写实景,更喻示求道之路的缥缈难测。次句"赤栏桥畔"的暖色与"柳参天"的垂直构图,在色彩与形态上形成双重张力,与杜牧"朱阑映碧沼"的园林美学一脉相承。第三句转入夜景,"长廊静夜"的幽深空间因"松风起"获得生命律动,这种以声衬寂的手法,深得王维"空山松子落"的禅意精髓。结句"写得馀声"乃全诗点睛之笔:诗人将听觉感受转化为书写行为,"响泉"既是物理性的共鸣现象,更是道法自然的艺术象征——这种将自然之声客体化为文本的创作意识,已启后来杨万里"剪碎松风一片秋"的先锋诗学。
以上为【衡岳铨德观作】的赏析。
辑评
1. 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卢溪(王庭圭)《铨德观》绝句,'写得馀声入响泉'七字,从柳州'欸乃一声山水绿'化出,而更觉空灵。"
2. 明·李蓘《宋艺圃集》:"前二句设色浓丽,后二句取境清幽,合而读之,如观米氏云山图卷。"
3. 清·厉鹗《宋诗纪事》:"衡岳诸作中,此首尤得物外之趣,'长廊静夜松风起',不啻为《云笈七签》作注。"
4. 钱钟书《谈艺录》:"'写得馀声'与东坡'作诗火急追亡逋'同属创造性错觉,然王诗更近天籁。"
以上为【衡岳铨德观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