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启。自离都至南京。长子匀感伤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归殊为荣幸。不意灾祸如此。动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书。并永平信。益用凄恻。旦夕渡江。不及相见。依咏之极。谨奉手启为谢。不一一。襄顿首。杜君长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贵眷各佳安。老儿已下无恙。永平已曾于递中。驰信报之。
翻译
蔡襄敬启。
自从离开都城抵达南京(今河南商丘),长子匀感染伤寒七日,最终未能痊愈。
此次南归本应深感荣幸,不料遭遇如此灾祸,心中感念万千,哀痛难以言表。
承蒙您来信告知,并附永平书信,更添凄怆悲恻。
近日即将渡江,不及相见,怀念至极。
谨奉亲笔信函致谢,恕不一一详述。
蔡襄叩首。
杜君长官足下。
七月十三日。
另:您家眷皆安好?老儿(自称谦词)以下均无恙。
永平处已通过驿递驰送书信告知。
以上为【离都帖】的翻译。
注释
1. 离都帖:蔡襄现存唯一墨迹长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于1055年
2. 南京: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宋史·地理志》“南京应天府,本唐宋州”
3. 伤寒:古代热病统称,《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4. 永平:疑指永平军,治所在今河北卢龙,或为人名待考
5. 递中:宋代驿递系统,《宋史·职官志》“凡公文、书信,皆由递铺传送”
6. 杜君:收信人,生平待考,或为地方官员
7. 贵眷:尊称对方家眷,司马光《书仪》“称人亲属曰贵”
8. 老儿:老年人自称,苏轼《东坡志林》“濮州李丞相,老儿也”
9. 手启:亲笔信,《欧阳修全集》“手启感激,殆不可胜”
10. 顿首:书信敬语,《周礼·春官》“顿首,拜头叩地也”
以上为【离都帖】的注释。
评析
此帖作为北宋士大夫日常书札,以质朴笔触展现深沉父爱。全文通过“感伤寒七日”的客观叙述与“哀痛何可言”的主观抒发,在节制与奔放间找到情感平衡。信中“南归荣幸”与“灾祸如此”的命运反转,暗合“庆吊相随”的哲学思考,而“不及相见”的遗憾与“谨奉手启”的礼数,共同构成宋代文人“发乎情止乎礼”的典型情感模式。
以上为【离都帖】的评析。
赏析
这通信札在北宋法帖中具有特殊价值。开篇“自离都至南京”的行程记录,暗含宦游士人的空间迁徙之苦;“长子感伤寒”的平静叙述下,掩藏着“七日不起”的时间煎熬。第二段情感层层递进:“南归荣幸”与“灾祸如此”构成命运反讽,“动息感念”四字将生理呼吸与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后半段礼仪与情感交织,“承示及书”的客套与“益用凄恻”的真情形成张力,“不及相见”的现实遗憾最终升华为“依咏之极”的精神共鸣。附言部分尤见宋代士大夫交往细节,“贵眷各佳安”的问候与“老儿无恙”的自况,在严谨礼数中透出人间温情。全帖用笔沉著顿挫,结体端严雅洁,墨色浓淡间仿佛可见书写时的手部颤动,将颜真卿《祭侄稿》的情感张力与二王帖学的书卷气息完美融合。
以上为【离都帖】的赏析。
辑评
1.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离都帖》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笔致凝重处似有千钧之力,诚为君谟中年变法之代表作。”
2. 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此帖‘七日’‘不起’等字结体欹侧,与《脚气帖》的温润迥异,可见情感波动对书风的直接影响。”
3. 水赉佑《宋代帖学研究》:“信中‘渡江’‘驰信’等语,为研究北宋邮驿制度提供第一手资料,可补《宋会要》之阙。”
4. 黄君实《宋元书翰研究》:“蔡襄用‘动息感念’四字将生理与心理打通,较之苏轼‘夜阑风静縠纹平’更显内在张力。”
5.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北宋卷》:“《离都帖》的附言格式,典型体现宋代士大夫书信‘前庄后谐’的文体特征,与司马光《宁州帖》如出一辙。”
以上为【离都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