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常常奇怪刘伶死后就让人直接埋葬,难道是他忘记了死亡,却仍执着于形骸?
如今乌鸦老鹰抢夺他的尸身,如同蝼蛄蚂蚁一般争食,谁还能相信先生(指刘伶)心中竟没有这样的悲凉与超脱?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翻译。
注释
1. 濠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一带。
2. 涂山: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相传为大禹娶妻及会诸侯之地,亦为古代名胜。
3. 刘伶:西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放达著称,主张“无为而治”,曾言:“死便埋我。”
4. 死便埋:出自《晋书·刘伶传》,刘伶常乘鹿车携酒,使人荷锸随行,曰:“死便埋我。”
5. 岂伊忘死未忘骸:难道他真的忘记了死亡,却还执着于肉体的存在?“伊”即“他”;“骸”指形体、尸骸。
6. 乌鸢:乌鸦和老鹰,泛指食腐之鸟。
7. 夺得:争夺、抢食之意。
8.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微小之物,此处指啃食尸体的小虫。
9. 先生:指刘伶,古人尊称有德之士为先生。
10. 无此怀:没有这样的情感或想法。反语,实则暗示人虽欲超脱,终难逃自然规律。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注释。
评析
这首《濠州七绝·涂山》是苏轼在途经濠州涂山时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之一。此诗借古讽今,以晋代名士刘伶“死便埋”的典故为引,抒发对生死、形神关系的哲思。表面上批评刘伶虽放达却未能真正忘怀形骸,实则通过反语揭示人生终归尘土的必然,表达了一种旷达中带有悲悯的生命观。全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后的超然境界。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议论入诗,托古寓怀,借刘伶“死便埋”的著名典故展开哲理思考。首句“常怪刘伶死便埋”看似质疑其行为之荒诞,次句“岂伊忘死未忘骸”则深入剖析其内心矛盾——若真能超脱生死,为何还要特意交代“死便埋我”?这反而暴露了对形骸的执念。后两句笔锋一转,设想刘伶死后尸身为乌鸢蝼蚁所食,世人谁能相信如此豁达之人也会落得这般下场?其中既有对人生虚幻的感叹,也有对名士风度背后无奈现实的揭示。苏轼在此并非否定刘伶,而是借其形象探讨“形神俱灭”与“精神不朽”的命题,体现出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全诗冷峻中见深情,简淡中藏锋芒,正是东坡晚年诗风趋于沉郁老成的体现。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出语奇崛,意在言外,盖借古人之事,写胸中之理。”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翻案有力,语极冷峭。末二句设为悖理之问,愈见其悲慨之深。”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绝句多带议论,此尤精警。谓放达者未必真能忘形,识见高出寻常。”
4.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东坡好以禅理入诗,此篇则兼用道家齐生死之旨,而寓哀矜于嘲谑之间。”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