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
误随弓旌落尘土,坐使鞭棰环呻呼。
追胥连保罪及孥,百日愁叹一日娱。
白云旧有终老约,朱绶岂合山人纡。
人生何者非蘧庐,故山鹤怨秋猿孤。
吾年凛禀今几馀,知非不去惭卫蘧。
岁荒无术归亡逋,鹄则易画虎难摹。
翻译
野兽在草泽中自由栖息,鱼儿在湖泊里自在游弋,一旦被关进牢笼,便再难有归去之期。
我误随仕宦之列,如鱼兽入槛,沦落尘世,整日受官务鞭笞之苦,耳闻百姓呻吟哀呼。
追捕盗贼连坐保甲,罪及妻儿,百日忧愁叹息,换不来一日真正的欢愉。
我本与白云早有终老山林的约定,怎堪佩戴朱红色绶带,委屈山人之志?
人生不过如旅舍暂居,故园中的鹤因我久不归而怨恨,秋猿亦感孤独。
何时才能驾着鹿车悄然归隐,用菖蒲扫除白发带来的烦忧?
穿上麻鞋,裤脚短束,跟随猎人射猎狐兔,聊以充作早晚饭食。
像陶潜自写《五柳先生传》那样安贫乐道,如潘阆被画入华山三峰图般超然物外。
我年岁已高,凛然警觉,如今已近暮年,明知非道却不归隐,实在愧对卫国蘧伯玉之知非改过。
荒年无计可施,无法使逃亡的百姓归来,正如画鹄尚易,画虎难成,理想难就。
以上为【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的翻译。
注释
1. 李杞寺丞:李杞,字昌寿,北宋官员,曾任大理寺丞,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2. 薮(sǒu):水边草地,泛指野兽聚集的沼泽地带。
3. 池槛:池中围栏,喻指牢狱或束缚之地。
4. 弓旌:古代征聘贤士所用的弓与旌旗,此处代指仕途征召,引申为官职。
5. 鞭棰环呻呼:形容百姓在苛政下受刑役之苦,哀声不断。
6. 追胥连保罪及孥:追捕盗贼时实行连坐制度,保甲互相牵连,罪及妻儿。“孥”指子女。
7. 朱绶:红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系印所用,象征官位。
8. 山人纡:山林隐士岂应屈就官职。“纡”意为屈曲、委屈。
9. 蘧庐:旅舍,出自《庄子·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喻人生短暂如寄居旅舍。
10. 麻鞋短后:指劳动者穿的短后跟麻鞋,象征隐居劳作的生活。
11. 鹿车:古时隐士所乘的小车,常用于形容归隐。
12. 菖蒲:传说中延年益寿之草,道教认为可除邪秽、驻颜养生,此处喻清修生活。
13. 朝晡:早晚两餐,指日常生活所需。
14. 陶潜《五柳传》:即《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假托隐士自述安贫乐道之志。
15. 潘阆画入三峰图:潘阆,宋初隐士,曾游华山,传说其画像被绘入华山三峰图中,象征高洁出尘。
16. 凛禀:通“懔懔”,心怀敬畏、警觉之貌。
17. 知非不去惭卫蘧:化用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典故,意为自己已知过错却未归隐,深感惭愧。
18. 岁荒无术归亡逋:荒年之中,无力安抚流民使其归乡。“亡逋”指逃亡之人。
19. 鹄则易画虎难摹:语出成语“画虎不成反类犬”,此处反用,言画鹄(天鹅)尚易,画虎极难,喻治理国家、实现理想之艰难。
以上为【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回应友人李杞寺丞和诗之作,借和韵之机抒发仕途困顿、向往归隐的情怀。全诗以“兽在薮,鱼在湖”起兴,比喻自然本性与自由生活,反衬出自己身陷官场、不得自由的痛苦。诗中融合历史典故、个人境遇与哲理思考,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深切向往。情感沉郁而真挚,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中儒道交融的复杂心态。尤其结尾以“鹄则易画虎难摹”作比,暗喻治世之难与理想之高远,余味悠长。
以上为【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开篇以“兽在薮,鱼在湖”对比“入池槛”,强烈反衬出诗人被困官场、失去自由的悲愤。中间铺陈政事之弊——连坐之苛、民生之苦、自身之困,笔锋犀利,充满批判精神。随后转入对隐逸生活的神往,借用陶潜、潘阆等前贤形象,构建理想人格范式。末段自省年老而未能归隐,愧对古人,又以“岁荒无术”道出仕者的无奈,最终以“画虎难摹”收束,将个人命运与治国理想融为一体,意境深远。
全诗用典密集而自然,句式多变,节奏沉郁顿挫。既有《庄子》的哲思,又有《论语》《史记》的伦理担当,更有魏晋风度的洒脱追求,充分体现了苏轼“出入儒道、兼容豪放与深沉”的诗歌风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并未简单否定仕途,而是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矛盾:既痛恨官场桎梏,又无法割舍济世责任。这种复杂心理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核心所在。
以上为【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三:“此诗感慨深至,语语从肺腑流出。‘兽在薮’二语,兴象高古,已定一篇之骨。”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通体皆用比兴,不直言己之不得志,而怨刺之意自见。‘白云旧约’‘朱绶岂合’,尤为扼要之语。”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祐后期,公方任要职,而忧谗畏讥,思归愈切。‘知非不去惭卫蘧’一句,足见其内省之深。”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结语‘鹄易虎难’,寓意极远。非独叹才难,实叹时不可为也。”
5. 孔凡礼《三苏年谱》载:此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秋,时苏轼任翰林学士兼侍读,虽居高位,然党争日烈,故诗中多归隐之思,情真语切。
以上为【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