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覆盖着土块的麦田里,青青的麦苗尚未复苏。江南的云彩如叶般飘动,悄悄随着车马移动。临皋亭的烟雨景色,世间无与伦比。雨势渐收,屋檐下断续滴落如丝线;初降的冻雨打在瓦上,像跳动的珍珠。归来时,冰凉的雨滴凝成冰珠,杂乱地粘在胡须上。
以上为【浣溪沙】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时元丰五年也」: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迹(以下简称墨迹),词叙作「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复作两首。时元丰五年也」。又各本词叙均无「时元丰五年也」六字,《东坡纪年录》将此五首词编入元丰四年。龙榆生校:「傅注本题後有『时元丰五年也』六字。据此,是此词作于壬戌,惟别无旁證,仍依朱本从《纪年录》编辛酉。」
徐君猷:龙榆生笺:「《东坡诗集》施注:『徐君猷名大受,东海人。东坡来黄州,君猷为守,厚礼之,无迁谪意。君猷秀惠列屋,杯觞流行,多为赋词。满去而殂,坡有祭文挽词,意甚悽恻。』查注:『王明清《挥麈录》云:徐得之君猷,阳翟人,韩康公婿。知黄州日,东坡迁谪于郡,君猷周旋不遗馀力。子端益,字辅之。』」案:施注与《挥麈录》异,未详孰是,录存俟考。
青青麦:傅子立注:「《庄子》:『青青之麦,生于陵陆。』韩退之诗:『桑下麦青青。』」刘尚荣按:「《庄子·卷二十六·〈杂篇·外物〉》,『陆』作『陂』。韩句出《过南阳》。」
云叶暗随车:傅子立注:「陈蔡凝《春云》诗:『入风衣暂敛,随车盖转轻。作叶还依树,为楼欲近城。』杜少陵诗:『雨稀云叶断。』」刘尚荣按:「蔡诗见《诗纪·卷一百〇六》,又见《初学记·卷一·〈天部·云·诗〉》:『陈蔡子居《赋得处处春云生》诗:「春色遍空明,春云处处生。入风衣暂敛,随车盖转轻。作叶还依树,为楼欲近城。含愁上对影,似有别离情。」』杜诗《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
临皋:傅子立注:「黄有临皋亭。公诗云:『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刘尚荣按:「句出《徐使君分新火》。」龙榆生笺:「《东坡诗集》查注:『许端夫《齐安拾遗》云:「夏澳口之侧本水驿,有亭曰临皋。」』《名胜志》:『临皋馆在黄州朝宗门外,其上有快哉亭,县令张梦得建。子由记略云:「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数。」』」
「雨脚半收檐断线」句:傅子立注唐·杜少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檐断线,傅注本原作「檐断绝」,龙榆生校谓傅注本误。今据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迹、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改。
「雪床初下瓦跳珠」句: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迹此句下有东坡自注:「京师俚语,谓霰(xiàn)为雪床。」
雪床:傅注本、元延祐本、毛本作「雪林」,兹从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迹。龙榆生笺:「《汪穰卿笔记》言在张文襄幕,见苏文忠手书《浣溪沙》五首,『雪林初下瓦跳珠』句,『林』作『床』,注『京师俚语,霰为雪床。』」
跳珠: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疏珠」。傅子立注:「霰雪如珠。」
黏须:傅子立注:「罗邺《早行》诗:『时整帽檐风颳顶,旋呵鞭手冻黏须。』」刘尚荣按:「句见杜九华《早发》,『整』原作『逆』,一作『送』,见《文苑英华·卷二百九十五》,别见《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古今诗文类聚别集·卷二十五》作罗邺诗。按罗邺《早行》诗中无此句,傅注误标作者及诗题。」
1. 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覆块青青麦未苏:麦田被土块覆盖,麦苗虽已泛青但尚未完全复苏。“苏”通“甦”,苏醒、复苏之意。
3. 江南云叶暗随车:江南天空的云朵如树叶般飘移,悄悄跟随行进的车马。“暗随”写出云随人行的静谧动感。
4. 临皋:即临皋亭,在今湖北黄冈,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憩于此。
5. 烟景:烟雨朦胧的景色。
6. 雨脚半收檐断线:形容雨势渐小,屋檐滴水如断续的丝线。“雨脚”指降雨的细丝状。
7. 雪床初下瓦跳珠:形容冻雨或霰(xiàn)落在屋顶瓦片上跳跃如珠。“雪床”非真雪,指雨滴遇冷凝结成粒状落下,类似霰。
8. 冰颗:结冰的小水滴,即冰珠。
9. 乱黏须:杂乱地粘在胡须上,描写诗人冒雨归来的情态,带有自嘲意味。
10. 苏轼作此词时正贬居黄州(1080—1084),生活困顿而心境豁达,常于日常景物中寄托情致。
以上为【浣溪沙】的注释。
评析
这首《浣溪沙》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描绘了冬末春初时节江南阴雨微寒的自然景象,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却依然敏锐感知生活之美的心境。词中既有写景的清丽,又有自嘲的幽默,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鲜明,动静结合,尤以“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来冰颗乱黏须”等句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气息,将寻常景物写得妙趣横生。
以上为【浣溪沙】的评析。
赏析
本词以写景为主,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开篇写田野之景,“覆块青青麦未苏”既点明时节为冬末春初,大地尚寒,生机未勃,又暗含诗人对生命复苏的期待。次句“江南云叶暗随车”以“云叶”喻云片之轻薄,用“暗随”赋予云以灵性,仿佛天地与人同行,意境悠远。第三句盛赞“临皋烟景世间无”,直抒胸臆,突出此地景致的独特与迷人。
下片转写雨景,“雨脚半收檐断线”描摹雨势将歇之态,视觉与听觉交融;“雪床初下瓦跳珠”则化用古人“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意,以“跳珠”写雨滴击瓦之动态,灵动传神。结尾“归来冰颗乱黏须”陡然转入人物特写,从景到人,由远及近,以诙谐笔调收束,令人忍俊不禁,也透露出诗人不避寒苦、乐在其中的达观情怀。整首词情景交融,平淡中见奇趣,正是苏轼“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的创作体现。
以上为【浣溪沙】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此词写景如画,尤其‘瓦跳珠’‘乱黏须’等语,生动传神,富于生活情趣。”
2.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清代朱彝尊语:“语极朴拙,却自风致嫣然。”
3.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写景清空,造语新颖。‘雪床初下瓦跳珠’,比拟工巧;结句尤妙,有无限神情在。”
4.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词于寻常景物中捕捉诗意,以幽默笔调化解贬谪之苦,体现其‘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哲学。”
以上为【浣溪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