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曹操如狡猾的老狐狸,用奸诈之言唆使郗虑。
可叹这丧乱的时代,恶枭与鸾凤各自飞扬。
逝去的人中有几人真正明白?唯有孔融不肯退隐。
上天正要摧毁汉室江山,又怎会顾及一个郗虑的谋划?
昆虫相互撕咬争斗,却还自比蔺相如那般忠义。
我明白你所处的位置,盛名之下难以久安。
细微的德行尚且岌岌可危,哪里还有容纳你的空间?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只愿后来者引以为戒。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陶杂诗十一首:指陶渊明《杂诗十二首》,苏轼此作为拟作或和作,实为借题发挥。
2. 孟德:曹操字孟德。
3. 黠老狐:形容曹操狡诈如老狐狸。黠,狡猾。
4. 奸言嗾鸿豫:指曹操指使郗虑(字鸿豫)构陷孔融。嗾,教唆、怂恿。
5. 丧乱世:指东汉末年政局动荡、群雄割据的时代。
6. 枭鸾各腾翥:枭,恶鸟,喻奸邪之人;鸾,神鸟,喻贤良之士。腾翥,飞翔。意谓善恶并起,各逞其能。
7. 文举:孔融字文举。
8. 天方斫汉室:天意正在摧毁汉朝社稷。斫,砍伐,比喻破坏。
9. 细德方险微:微小的德行尚且处于危险境地。细德,微德;险微,处境危险而脆弱。
10. 庶为来者惧:希望能让后来者引以为戒。庶,希望;惧,警惕。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史抒怀,以东汉末年孔融之死为题材,通过追和陶渊明杂诗的形式,表达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政治险恶的警醒。全诗以曹操、郗虑、孔融三人关系为线索,揭示乱世中忠直之士难容于权谋之世的悲剧。诗人既哀孔融之刚烈不屈,亦叹其不知避祸之机,情感深沉而理性冷静。末句“既往不可悔,庶为来者惧”点明主旨:总结历史教训,警示后人。此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在贬谪时期对仕途风波的切身体会与哲理思考。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拟和陶渊明之作,实则借古讽今,寄寓深远。开篇以“孟德黠老狐”起势,直斥曹操之奸诈,形象生动,语含愤激。“奸言嗾鸿豫”一句,点出孔融之死乃出于权臣构陷,非因罪当诛,凸显政治黑暗。接着以“枭鸾各腾翥”描绘乱世善恶同台竞技的荒诞图景,反衬忠直之士的孤立无援。
“哀哉丧乱世”以下转入对孔融的评价。孔融明知大势已去仍不退隐,其节操令人敬佩,然其悲剧亦令人扼腕。苏轼并未一味褒扬,而是冷静指出“大名难久住”,暗示盛名招忌,刚直易折。这种复杂态度,正是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深刻体悟。
结尾两句由史入理,将个人悲剧上升为历史教训,“既往不可悔,庶为来者惧”,语重心长,余韵悠长。全诗风格沉郁,用典精当,议论与抒情交融,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成熟。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托兴高远,借魏晋事以抒己怀,语虽平淡而意极沉痛。”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通篇皆就孔融一事翻出议论,而归结于‘来者惧’三字,足为千古仕宦者鉴。”
3. 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昆虫相啮’二句,讥当时小人自饰忠直,尤为刺骨。”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和陶诸作,多寓身世之感,此篇尤见忧患意识。”
5.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借古喻今,感慨身世,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同情,更有对政治生态的冷峻洞察。”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