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花若美好,人们常担忧其稀少;花若繁多,是否就一定值得称道呢?
这北亭中的牡丹尚不足四十枝,但每一枝都硕大如斗。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唱和作诗。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岐下: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一带),苏轼、苏辙兄弟曾在此任职。
4. 北亭:岐下某处园林或官署中的亭名,为观赏花卉之所。
5. 花好长患稀:人们通常喜爱美好的花,却常因其稀少而遗憾。
6. 信佳否:真的就好吗?“信”作“确实”解,“否”表疑问,带有反思意味。
7. 四十枝:虚指数量不多,强调虽少而精。
8. 斗:古代量器,容量约十升,此处形容花朵极其硕大。
9. 此诗当作于嘉祐七年(1062)前后,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
10. 牡丹在宋代被视为富贵之花,尤重花型硕大、色泽艳丽。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组诗之一,题为“北亭”,描写的是北亭所植牡丹之盛况。诗人借花抒怀,表面咏物,实则寓含哲理:数量未必代表价值,稀有与繁盛之间,更应看重品质与气度。诗中“枝枝大如斗”极言花朵之壮美,既是对自然之景的赞叹,也暗含对高洁品格的推崇。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在日常景物中寄托人生感悟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设问开篇:“花好长患稀,花多信佳否。”看似寻常赏花之思,实则蕴含深刻的人生哲思——人们对美好事物总嫌其少,但若满目皆是,是否仍能保持珍视之心?这种对“数量”与“质量”关系的思考,正是苏轼理性精神的体现。后两句笔锋一转,描绘北亭牡丹虽未达四十枝,却“枝枝大如斗”,以夸张手法突出其非凡气势。一个“斗”字,不仅写出了花之形貌壮丽,更赋予其一种豪迈的生命力。全诗短短二十字,层次分明:先提出问题,再以实景作答,寓理于象,不着痕迹。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正是宋诗理趣的典型表现。同时,诗中亦可见苏轼对弟弟苏辙的呼应之情,“次韵”不仅是形式上的唱和,更是心灵上的共鸣。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卷三(中华书局版)收录此诗,编年于凤翔时期,认为系苏轼早期写景寄意之作。
2. 清代纪昀评苏轼此组诗云:“语浅意深,有味外之味。”(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孔凡礼《三苏年谱》载:嘉祐六年苏轼至凤翔任签判,常与苏辙唱和,此诗即其时所作,反映其初仕时的生活情趣与审美取向。
4. 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苏轼写花,往往不拘形似,而重神采,此诗‘枝枝大如斗’,非实写其大,乃写其气象之雄伟。”
5.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宋诗概说》中提到:“苏轼此类小诗,看似平淡,实则每字皆经锤炼,寓哲理于日常景象之中,为宋诗典范。”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