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船夫们苦于酷热难耐,夜晚停宿在高大树木环绕的河湾处。
清朗的月亮还未升起,乌云却已如崩塌的山峦般压来。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翻译。
注释
1. 出都来陈:指苏轼从京城(汴京)出发前往陈州(今河南淮阳)。
2. 乘船:说明此行为水路行程。
3. 题小诗八首:船上有人题写了八首小诗,内容已不可考。
4. 不知何人:作者未署名,故不知其身份。
5. 有感于余心者:诗句触动了苏轼的情感或思绪。
6. 聊为和之:姑且作诗应和,表达共鸣。
7. 舟人:船夫,泛指船上人员。
8. 宿此乔木湾:停船夜宿于树木高大的河湾处。乔木,高大的树木。
9. 清月未及上:明亮的月亮尚未升起来。
10. 黑云如颓山:乌云密布,如同崩塌的山峰,形容天色阴沉可怖。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途经陈地时所作,系对船上无名小诗的唱和之作。原诗作者不详,但其诗句触动了苏轼内心的感受,遂引发唱和之兴。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乔木湾”“清月”“黑云”等自然景象,勾勒出夏夜行舟途中闷热、压抑的氛围。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借景写情,以天气之沉闷映衬旅途之劳顿与心境之郁结,体现了苏轼善于即景生情、寓感于物的艺术功力。虽为和诗,然自具神韵,不落窠臼。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评析。
赏析
这首和诗虽短,却极具画面感与情绪张力。开篇“舟人苦炎热”,直写酷暑之苦,点明时间背景为盛夏,也暗示旅途艰辛。次句“宿此乔木湾”,交代停泊之地——乔木成荫的河湾,本应清凉宜人,然而后两句笔锋一转:“清月未及上,黑云如颓山”,月未出而云已压顶,气氛由期待转为压抑。这种反差强化了闷热难耐之感,也隐喻人生旅途中的无常与困顿。
苏轼在此并未铺陈个人感慨,而是以白描手法呈现自然景象,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羁旅之愁。其妙处在于“不言情而情自现”。此外,“黑云如颓山”一句比喻奇崛,气势逼人,展现出苏轼早期诗歌中少见的峻切之风,预示其日后雄浑苍劲的诗风雏形。作为和诗,此作既回应原诗情境,又超越原意,自成境界,堪称即兴唱和中的佳作。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收录此诗,校注者指出:“此诗为和舟中无名氏之作,情景交融,气象沉雄。”
2. 清·纪昀评苏轼诗云:“随意挥洒,自然高妙。”虽非专评此诗,然可移用于此,体现其即景抒怀之自然笔致。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论此诗,但曾言:“宋人和诗,往往寄意深远,不止酬答而已。”此诗正可见苏轼和诗不拘形式、寄慨于景的特点。
4. 《宋诗精华录》选录苏轼多首早期诗作,虽未收此篇,但评其陈州时期诗风“渐脱纤巧,趋近浑厚”,与此诗风格相符。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