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十顷广阔的池塘上,狂风摇撼着淡黄色的水波,
沿着堤岸,荷花映照在水中,露出鲜红的花蕾,格外清新。
世间百花的香气,都足以让人愁苦到极点,
而此时此刻,偏偏是这莲花的清香,更是惹人烦恼。
以上为【黄子陂荷花】的翻译。
注释
黄子陂:地名,当为一处池塘水景。
十顷:形容池塘面积广阔。一顷为一百亩。
曲尘:原指酒曲上所生的菌,色淡黄如尘,后常用以指代淡黄色。此处既可指因狂风而泛起的黄色水波,亦可联想为岸边柳色(柳色亦常称“曲尘”)在风中的摇曳之态。两解皆通,均能渲染氛围。
露红新:露出鲜红的花蕾。新,清新。
愁绝:愁苦到极点。
恼人:撩拨人,惹人烦恼。
以上为【黄子陂荷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一反常调,不写荷花的清雅高洁,而是着力刻画其在特定情境下引发的一种烦躁、愁绝的心理感受。首句“十顷狂风撼曲尘”以宏大的场景和动荡的意象开篇,狂风撼动着整个池塘,连水波(曲尘)都不得安宁,这为全诗奠定了一种不宁的基调。次句“缘堤照水露红新”写荷花,虽“红新”可爱,但它所处的环境是狂风激荡的水面,其“照水”的姿态在动荡中更显出一种脆弱与无助。后两句是诗人感受的集中爆发,他直言世间花香皆令人愁苦,而莲香在此情此景下“更恼人”。这种“恼人”并非厌恶,而是诗人在特定心境下(或是对时局、对身世的感怀),面对极致之美与外界动荡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时,内心产生的一种无以名状、无法排遣的复杂情绪,是美感与痛感的奇异混合。
以上为【黄子陂荷花】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在于其 “反衬”手法与“悖论式”情感的表达。
以动荡衬静美,更显心绪不宁:诗人笔下荷花的出场环境是“狂风撼曲尘”,这与其静雅的形象本不协调。然而,正是这种不协调,反而强烈地衬托出荷花“照水露红新”的瞬间美感,同时也将诗人内心的波澜投射于外物。美景与恶境的并存,是诗人内心矛盾的外化。
以香引愁,立意新奇:在传统诗歌中,花香多是愉悦的、安宁的。但此诗却断言“世间花气皆愁绝”,这已是非常个人化的、带有悲剧底色的感受。进而,诗人更指出莲香“更恼人”,将这种愁绪推向极致。这并非贬低莲花,而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其美感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力之强大,以至于使敏感的心灵无法承受,从而产生“恼”的感觉。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带着痛感的审美体验。
语言的张力与情感的强度:诗中运用了“皆愁绝”与“更恼人”这样程度极深的词语,情感表达非常强烈和直接。这种看似不讲理的抱怨,恰恰真实地捕捉并放大了一种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使短短四句诗充满了内在的情感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以上为【黄子陂荷花】的赏析。
辑评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彦谦诗,学李商隐而能自抒机轴。此诗‘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二语,寄兴深微,感慨无聊之中,别有幽愁暗恨,非徒咏物而已。”
清·黄周星《唐诗快》:“妙在‘皆愁绝’、‘更恼人’六字,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托诸花气,似痴似黠,千古善言愁绪者,无此奇隽。”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诗言荷香恼人,乃极言其香之撩拨心情。诗人有此感受,盖因心中有愁,故触目皆成愁境,虽香亦觉其恼人也。此种写法,宋人诗中常见,唐彦谦已开其先声。”
以上为【黄子陂荷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