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从离开楚地之水已十年,遥望蜀中山峦却隔着千重山峰。
终究打算做个粗野的北方人吧,请你代我告诉江南的乡亲们。
以上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忆江南:原为词牌名,此处用作组诗题,表达对江南的思念。
2. 纯如:张秉常,字纯如,苏轼友人,常州人,曾任职于四川。
3. 楚水:泛指长江中游地区,苏轼曾任职黄州(属古楚地),亦可代指其过往经历之地。
4. 蜀山:指四川境内的山峦,苏轼曾在凤翔、成都一带活动,亦有亲友在蜀。
5. 别来十载:自离楚地已十年,约指从贬黄州至写诗时的大致时间跨度。
6. 望断千重:极言路途遥远,难以相见。
7. 毕竟:终究、最终。
8. 拟:打算、准备。
9. 伧父:六朝时南人对北人的蔑称,意为粗俗之人;苏轼自称为“伧父”,是调侃自己久居北方或行为已染北地风气。
10. 凭君:请君、烦请你。吴侬:吴地之人,即江南人,特指苏轼故乡一带的亲友或同乡。
以上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忆江南寄纯如五首》之一,抒发了诗人远离故土、宦游漂泊的感慨。诗中“楚水”“蜀山”既指地理空间的阻隔,也象征人生仕途的辗转与乡愁的绵延。“十载”“千重”极言时间之久与距离之遥,凸显孤寂与无奈。后两句以自嘲口吻表达归隐或定居他乡的打算,“伧父”一词带有自我贬抑之意,实则暗含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接受。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在平淡语句中蕴含浓烈乡思与人生感慨。
以上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境深远。前两句以“楚水”与“蜀山”开篇,形成空间上的对照,勾勒出诗人辗转宦海、远离故园的轨迹。“别来十载”不仅点明时间之久,更暗示人生蹉跎;“望断千重”则以夸张手法渲染地理阻隔,强化了归乡无望的悲凉。后两句笔锋一转,以“毕竟拟为伧父”作结,表面似洒脱认命,实则饱含辛酸——长期流寓北方,风俗渐染,身份认同已然模糊,只能自嘲为“伧父”。末句“凭君说与吴侬”,托人传语故乡,更显孤寂无依。全诗语言质朴,情感内敛,却极具张力,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旷达交织的特点。
以上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一注:“此诗作于元祐年间,时苏轼在汴京,忆及江南旧友,兼怀蜀中亲友。”
2.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诗:“语极平淡,而情极沉痛。‘毕竟’二字,含无限勉强之意。”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东坡晚年诗多用自嘲语,实乃心伤之表。”可与此诗“伧父”之语相印证。
4.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本)评曰:“十载别离,千重山水,终拟作伧父,其心可知矣。托语吴侬,不言思而思愈切。”
以上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