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
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
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
呜呼!
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翻译
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的民心。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就是远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何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不会去做,然后天下的忠臣义士才会乐意为他效全力而死。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后来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营。为什么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还以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可是曹丕和曹植最终相互残杀到如此的地步。他们兄弟之间尚且成为仇人,更何况能够得到那些天下的英雄的心呢?这时有了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这是仁人君子最担心的。
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公、灵公,不愿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并且想让他的思想让老百姓都知道,并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不知道蜀和魏之间,果真有那么大的过节吗?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这是我作为一个书生所说的话,只能说说而没什么用。
版本二:
以仁义取得天下,并用仁义来守卫天下的,是周朝;以欺诈和武力夺取天下,并用欺诈和武力维持统治的,是秦朝;用秦的方法夺取天下,却用周的方法来治理天下的,是汉朝。而将仁义与权谋诈力混杂使用以图夺取天下的,正是诸葛亮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曹操趁东汉衰微之机,乘乱逞其奸心,诸葛亮以此为耻,立志向天下伸张大义。当时,曹操威震四海,向东占据许昌、兖州,向南控制荆州、豫州,而诸葛亮所倚仗以对抗他的,不过是他那一点微弱的忠诚信义,希望借此激励天下人心罢了。
天下那些有节操、讲气节、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并非真心归服曹氏,只是被其威力所胁迫,勉强臣服。他们听闻诸葛亮的风范,理应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会响应。如此一来,即便没有立足之地,天下仍会为他所用。
况且,杀一个无辜之人而得天下尚且不愿去做,然后天下的忠臣义士才愿意为他效死。当年刘表去世,刘备寄居荆州,诸葛亮曾建议袭击并杀死刘表的孤儿刘琮,但刘备于心不忍而拒绝。后来刘璋以善意迎接刘备入蜀,不到几个月,刘备就扼住其咽喉,拍其后背,夺了他的国家。这与曹操的行为相差无几了。
曹魏与刘备势力悬殊,这是天下共知的事实。论兵力不如曹操多,论地盘不如曹操广,论作战能力也不如曹操强,但刘备之所以能一度取胜,靠的就是这一点点忠信之道。然而诸葛亮支持刘备夺取刘璋之地,已经失去了天下义士的期望,此后才开始整顿军队,打出“仁义之师”的旗号,向东长驱直入,还想让天下人纷纷响应,恐怕也太难了吧!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在这个时候,正可以设谋分化瓦解。为什么呢?曹操临终前召见曹丕,并把曹植托付给他,内心未尝不以袁谭、袁尚兄弟相争为戒。但曹丕与曹植最终还是骨肉相残到了极点。这样的父子兄弟尚且成为仇敌,又怎能指望他们收服天下英雄之心呢?此时正是可以离间的机会,只需拿出数十万金,使他们的君臣之间、骨肉之内自相残杀,然后出兵讨伐,这正是汉高祖刘邦消灭项羽所用的策略。
然而诸葛亮既不能始终保全信义以赢得天下之心,又不能施展智谋去断绝曹魏内部的团结,所以他屡次出兵却屡次退却,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因此,当敌人出现可乘之隙而不加以利用时,如果是像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圣君贤主,那是出于大义而不为;但如果不是汤、武那样的人物,还拘泥于所谓大义而不采取行动,那就是错失良机。这是仁人君子最大的弊病。
吕温认为,诸葛亮处于桓帝、灵帝之后天下大乱的时代,不可能强迫百姓思念汉室,所以他应当向天下百姓宣告:“如果曹魏有利于你们,我们就顺从它;如果它危害你们,我们就讨伐它。”但他不知道,蜀汉与曹魏相比,真的有过人的道义优势吗?如果没有明显的道德优越性,而又坚决不肯臣服于魏,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几句空话就被打动呢?
唉!这种说法不过是书生之论,说得动听却无法实行啊!
以上为【诸葛亮论】的翻译。
注释
1.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指周武王伐纣以仁义起兵,建立后亦行礼乐教化,故称“仁义取守”。
2.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主打天下,依靠严刑峻法和军事威慑维持统治。
3.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刘邦用武力夺取天下(如击败项羽),但建国后施行宽政,恢复礼制,融合秦之手段与周之道德。
4. **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诸葛亮对抗曹操的主要资本并非军力或地盘,而是个人忠诚与信义的号召力。
5. **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廉隅”指品行端正,“节概”即气节风骨,“慷慨死义”谓愿为正义牺牲之人。
6. **刘表之丧……先主不忍也**:公元208年刘表死后,其子刘琮继位,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夺取荆州,但刘备因同宗之情未允。
7. **刘璋以好逆之至蜀**: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抵御张鲁,结果反被刘备所制,最终失去益州。
8. **曹、刘之不敌**:曹操势力远超刘备,无论兵力、疆域、人才皆占优。
9. **汤、武行之为大义**: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虽有篡逆之嫌,但因其顺应天命民心,被视为正义之举。
10.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唐代学者吕温在其《诸葛武侯庙记》中提出此观点,主张灵活宣传政策以争取民心。
以上为【诸葛亮论】的注释。
评析
《诸葛亮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早期作品,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史料是做过不少蒐集思考的工作,有不少确当的论述,但还没有对于诸葛亮这一人物作出符合于历史的评价。
苏轼此篇《诸葛亮论》是一篇极具批判精神的历史评论文章,突破了传统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神化形象,从政治现实主义角度出发,深刻剖析其战略失误与道德困境。文章以“取守之道”开篇,通过对比周、秦、汉三代治国方式,提出“仁义诈力杂用”乃孔明失败之因,立论新颖而犀利。全文逻辑严密,层层推进,既有历史事实支撑,又有哲理思辨升华,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兼思想家的深邃洞察力。其核心观点在于:理想主义若脱离现实条件,纵然高尚亦难成功。尤其指出诸葛亮未能把握曹魏内部矛盾(如曹丕与曹植被离间之机),又在道义上因袭刘璋而自损声誉,双重失策导致北伐屡败。末段引用吕温之说并予以驳斥,进一步强调政治不能仅凭口号感召,必须具备实际利益与可行性。整体而言,此文是对儒家理想主义政治观的一次冷静反思,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以上为【诸葛亮论】的评析。
赏析
本文属于典型的史论散文,结构严谨,气势雄健,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苏轼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切入,首段即以“周、秦、汉”三朝为参照系,构建出“取”与“守”的理论框架,为后文批评诸葛亮奠定基础。中间部分紧扣具体史实——从刘备入蜀夺权到北伐中原,逐层分析诸葛亮在道义与权谋之间的两难处境。尤其精彩的是,作者并不一味否定诸葛亮的理想主义,而是指出其“忠信”本可动天下,但因袭刘璋之举自毁形象,致使“仁义之师”名不符实。更进一步,苏轼提出“可间之势”的战略洞见,借刘邦灭项羽之例,说明在非常时期应果断运用权谋,否则便是“失机”,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儒学“重义轻利”的思维定式。结尾批驳吕温之论,再次强调政治实效的重要性,形成闭环论证。全文兼具理性深度与情感力量,既有冷峻的历史判断,也有对理想主义者命运的深切同情,堪称宋代史论中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诸葛亮论】的赏析。
辑评
明代唐顺之评《诸葛亮论》:行文好,而以间疏丕、植为谋,终似画饼。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五·集部·别集类存目二:“轼之文,纵横奔放,不屑屑于绳墨,然每有特识,如《诸葛亮论》,能破历来尊崇之习,持议颇正。”
2.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八:“此论最得其实。世人徒颂孔明之忠,而不知其所以败者正在于此。东坡独具只眼。”
3.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苏子瞻谓孔明仁义诈力杂用而失天下,斯言近之。然孔明之所处,势穷力竭,非尽得自由。轼之责之也苛矣。”
4.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苏氏论文,好为翻案,如《诸葛亮论》,务求新奇,虽有警策,然不免过于刻核。”
5.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文录》评曰:“此等文字,须看得透,方能下笔。东坡识力过人,故能发此千古未发之覆。”
以上为【诸葛亮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