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青色的薄雾轻轻笼罩着她如凤凰展翅般的发髻,清寒的烟霭淡淡拂过她那乌黑的双鬓。
她是为了谁,目光流转,迟迟不归家?竟会痴情地误认门前经过的马匹是心上人归来。
她有意暗中回转那含笑的眼波,却又默然不语,强自整理着身上的纱衣。
就像当年刘郎在武陵溪边一见桃花,从此春心荡漾,再难平息。
以上为【西江月 · 佳人】的翻译。
注释
碧雾: 仙境云气。这里喻美人所在环境。一说喻美人美发。两凤: 美人头上的凤状首饰。
双鸦: 双髻。
流睇:转目斜视。唐李益《莲塘驿》:“斜光动流睇,此意难自持。”刘郎: 刘晨,曾在山中砍柴遇仙女。
两凤:指女子盘梳成凤凰形状的双髻。
双鸦:又称“双鸦鬟”,指女子乌黑的双鬓,形似鸦羽。
流睇:流转目光观看。睇,斜视,流盼。
刘郎一见武陵花:化用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武陵溪畔遇仙女的典故(见《幽明录》)。又融合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偶入桃源的故事。此处“武陵花”既指桃源仙境的桃花,也喻指所遇之美艳如仙的女子。后世诗词常将两典合用,喻指美丽的邂逅与情缘。
以上为【西江月 · 佳人】的注释。
评析
《西江月·佳人》,为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词作,该词表现了女子的男子的无限思忆之情。
此词是苏轼一首摹写女子情态与心理的婉约词作。全词以男子的视角,描绘了一位因思念情郎而心绪不宁、举止娇痴的佳人形象。上片通过环境烘托与“错认过马”的典型细节,生动刻画出其盼望之切与相思之深。下片捕捉其“偷回笑眼”、“强整衣纱”的微妙动作,展现其娇羞与矜持并存的复杂心态。结尾活用“刘郎武陵花”之典,将男子一见倾心的心理感受和盘托出,既是对女子魅力的极高赞美,也为全词增添了浪漫传奇的色彩,体现了苏轼婉约词深挚婉丽、韵味悠长的特点。
以上为【西江月 · 佳人】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在艺术上颇具匠心:
起笔不凡,以景衬人:开篇“碧雾轻笼”、“寒烟淡拂”,营造出一种朦胧、清雅的氛围,而“两凤”、“双鸦”则以华美的发髻指代佳人,笔法含蓄而高雅,先声夺人。
细节传神,心理毕现:词的核心在于捕捉人物瞬间的情态与心理。“错认门前过马”是一个极具生活感和戏剧性的细节,将女子因极度思念而产生的幻觉与期盼描绘得淋漓尽致,其痴情形象跃然纸上。
矛盾动作,刻画入微:下片的“有意偷回笑眼,无言强整衣纱”二句,更是精妙。 “有意”与“无言”,“偷回”与“强整”,构成了几组矛盾的行为,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女子在意识到自己被注视后,既想传达情意又羞怯矜持的复杂心态,极富层次感。
用典作结,余韵悠长:结尾以“刘郎武陵花”之典,将眼前佳人与传说中的仙境仙女相比拟,不仅赞美其绝世容光,更将男子一见钟情后心旌摇曳的内心世界一语道尽。典故的运用,使得这场邂逅超越了现实的层面,带上了宿命与梦幻的色彩,言尽而意无穷。
以上为【西江月 · 佳人】的赏析。
辑评
(清)沈雄《古今词话》:“‘为谁流睇不归家,错认门前过马’,寻常情事,写来奇绝。至‘有意偷回笑眼,无言强整衣纱’,则矜持之态,恍惚目前。东坡真绘风手也。”
现代·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此词格调轻倩婉丽,纯乎花间遗韵。然其写女子情态,能于细微处见精神,痴而不腻,媚而不佻,盖以其情真也。可见东坡词格之广,非止‘大江东去’一途。”
现代·刘石《苏轼词研究》:“此词下片尤妙。‘偷回’、‘强整’四字,写尽小儿女情态。末二句用刘晨、阮肇典故,以男子口吻直言其‘春心荡也’,既是对上片女子种种情态之回应,亦是情感发展之必然,使全词顿生波澜,情致盎然。”
以上为【西江月 · 佳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