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间的清泉尚未流入井中,朦胧地涌出,漫过沙石。
泉水初生时似乎嫌弃岩石阻碍,而岩石年久风化,反而裂开缝隙让泉水通过。
奇妙啊,在这寸许的水波之中,竟显露如横跨大海的龙脊。
苏轼取水品尝,不禁微笑,清澈的泉水仿佛使神龙安眠蛰伏。
他举起手,如同玉筷插入水中,忽然间又如银钉飞掷而出。
巨龙之身何时舒展?巨大的翅膀将冲天而起,伴随雷霆霹雳。
谁说大鹏背部宽广?此刻却更觉宇宙之狭小。
以上为【双井白龙】的翻译。
注释
1. 双井:地名,位于宋代洪州分宁县(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以产“双井茶”闻名,亦有古井两眼,相传有龙潜其中。
2. 岩泉未入井:指山间泉水尚未汇入人工开凿的井中,尚处于自然涌出的状态。
3. 蒙然:朦胧、模糊的样子,形容泉水初出时的状态。
4. 泉嫩石为厌:泉水初生柔弱,似被坚硬的岩石所压制、排斥。“厌”通“压”或“抑”。
5. 石老生罅隙:岩石年久风化,产生裂缝,反使泉水得以通过。
6. 寸波:微小的水波,极言水面之窄。
7. 横海脊:横跨海洋的龙脊,喻指水中隐约可见的岩石或泉脉形如巨龙之背。
8. 先生:指苏轼自称或旁人称其为先生。
9. 酌泉笑:取水饮用而微笑,表现其豁达心境。
10. 玉箸插、银钉掷:比喻取水动作,一静一动,前者如筷子轻插,后者如银钉疾射,暗含神龙腾跃之势。
11. 大身:指神龙或大鹏的巨大身躯。
12. 大翮翔霹雳:巨大的翅膀展翅高飞,伴随雷电,形容气势惊人。
13. 鹏背大: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14. 宇宙窄:反用庄子之意,原谓鹏飞于无穷,此处言鹏势之盛竟使宇宙显得狭窄,极言其气魄宏大。
以上为【双井白龙】的注释。
评析
《双井白龙》是苏轼以江西分宁(今修水)著名的“双井茶”产地双井为背景创作的一首咏物寄怀诗。诗题中的“白龙”并非实指龙,而是以传说或想象中的神龙比喻山间泉水的灵异与气势。全诗借泉写志,托物言情,通过对泉水从岩隙涌出、潜藏神龙意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胸中蕴藏的豪情壮志与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诗歌想象奇崛,语言雄奇奔放,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特色,同时融合了道家与禅宗的哲思,展现出其开阔的宇宙观和生命意识。
以上为【双井白龙】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双井”为引,实则不重写景,而重在写意与象征。开篇写泉自岩出,尚未入井,即已展现其生命力——虽受石阻,终因石老而得通途,暗喻困境中自有出路,时间可化坚为隙。此乃哲理之笔,亦见东坡通达之人生观。
“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一句陡转,由细微之景突发奇想,将一线泉水比作横贯沧海的巨龙之脊,空间感骤然放大,形成强烈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想象力。
“先生酌泉笑”点出诗人主体,一笑之间,万物皆可玩赏,体现出苏轼面对自然时的从容与超脱。而“玉箸插”“银钉掷”二句,动作精微却又迅疾有力,似静实动,暗示潜龙在渊,蓄势待发。
结尾连用“大身”“大翮”“霹雳”等雄浑意象,直追《庄子》鹏飞南冥之境,但更进一步——“谁言鹏背大,更觉宇宙窄”,非仅言鹏之大,而是以主观气势压倒客观空间,表现出诗人内心不可羁勒的豪情与精神的无限扩张。
全诗融山水、神话、哲理于一体,语言奇峭而不失流畅,结构由微至巨,层层推进,堪称苏轼七言古诗中寓哲于象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双井白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状泉而见龙,非真龙也,乃气之所聚,志之所寓。东坡胸中有万马千军,故寸波可作沧海观。”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查慎行语:“‘寸波’‘横海’,小中见大,东坡惯技。然此诗尤在后半振起,‘银钉掷’‘翔霹雳’,字字有声光。”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双井本小景,公以神龙拟之,遂成奇观。末二语拓开万古心胸,较庄生‘扶摇’之说更觉雄肆。”
4. 钱钟书《谈艺录》第三则论苏诗气象云:“如《双井白龙》之‘更觉宇宙窄’,非夸语也,乃诗人自感其志意之充塞天地,不容不发耳。”
以上为【双井白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