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庭院里的柏树浓荫蔽日,白昼也紧闭着门扉;黄昏时分,乌鸦喧闹,仿佛知晓朝廷颁布了赦令。汉代宫廷自有三生累积的福泽,楚地的羁旅之客也能被召回,重获生机。纵然手中有锄犁,可以耕种田亩,却已无颜面回归故园祭拜祖先。只因当今圣主如同尧舜一般仁德,或许还允许我这样的臣子直言进谏。
以上为【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的翻译。
注释
1. 己未十月十五日:指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十月十五日。己未为干支纪年。
2. 狱中恭闻:在监狱中恭敬地听闻。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御史台狱。
3. 太皇太后不豫:太皇太后身体不适。“不豫”为古代帝王或尊者生病的婉辞。此处指英宗皇后高氏(宣仁太后)患病。
4. 有赦:因太皇太后病重,按旧制常行大赦以祈福延寿。
5. 庭柏阴阴昼掩门:庭院中柏树茂密,树影浓重,白昼也闭门不出,形容幽囚之状。
6. 乌知有赦闹黄昏:乌鸦在黄昏时喧闹,仿佛知道赦令下达。以乌鸦反衬人的孤寂与外界消息的隔绝。
7. 汉宫自种三生福:汉宫借指宋朝宫廷,谓皇家积有累世之福,可得上天庇佑。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8. 楚客还招九死魂:楚客,流落南方的逐臣,苏轼自指。九死,《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言历尽艰险,几近死亡。此句谓自己或可蒙赦免,魂魄得以召回。
9. 锄犁及田亩:指归隐务农的生活。
10. 丘园:家园、祖坟,代指故乡。无面目见丘园,表达因获罪而羞于返乡的心情。
11. 圣主如尧舜:称颂皇帝贤明如古代圣君尧、舜。
12. 正言:公正之言,直言进谏。此句意为希望君主仍容许自己作为臣子发表政见。
以上为【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具体时间为元丰三年(1080年)十月十五日,在狱中听闻太皇太后病重而大赦天下,感怀身世所作。全诗情感沉郁,既有对赦令带来的微弱希望的感知,又深含羞惭与自责之情。诗人以“乌知有赦”写外界的喧闹与内心的孤寂对比,借“汉宫”“楚客”典故抒发忠而见谤、九死未悔的悲愤。后两联转写现实困境与精神寄托,虽身处逆境,仍寄望于君主仁德,保留士人直言的权利,体现其儒家士大夫的操守与理想。整首诗结构严谨,用典精切,情感层层递进,是苏轼狱中诗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在“乌台诗案”系狱期间所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以“庭柏阴阴”写环境之幽闭,“乌知有赦”则以外物之动反衬内心之静,形成强烈对比,凸显诗人身处囹圄却关注国事的敏感心境。颔联用“汉宫”与“楚客”对举,既赞皇室积福深厚,又自比屈原式忠而被谤的逐臣,深化了政治冤屈的主题。“三生福”与“九死魂”对仗工巧,时空跨度大,情感张力强。颈联直抒胸臆,道出即便获赦,亦难洗清耻辱,无颜面对故土,表现出士人重名节的心理。尾联笔锋一转,寄希望于君主仁德,愿仍能尽臣子之责,体现苏轼虽处逆境而不失忠君爱国之志。全诗融个人命运于家国情怀之中,语言凝练,用典自然,是宋代贬谪诗中的杰作。
以上为【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作于系狱时,语极沉痛,而不忘君国,真忠臣之言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六:“‘乌知有赦’一句奇警,以无知之物写有情之事,妙在不言之喻。‘无面目见丘园’,愧恨交集,非实历其境者不能道。”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起结皆含蓄有味,中四语对仗精切,而感慨弥深。”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九:“此诗为乌台狱中闻赦而作,所谓‘九死魂’者,实录也。公自谓‘魂魄已惊俱散去’,可与此参看。”
5. 清代沈德潜《唐宋诗醇》:“语虽平直,情则肫挚。末二句望君如尧舜,而自许为正言之臣,风度凛然。”
以上为【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