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去年相送于馀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版本二:
去年你远行,我在余杭门外送别,那时飞舞的雪花如同飘扬的杨花。今年春天即将结束,杨花纷飞宛如白雪,可你依然没有回家。
我独自对酒,卷起帘子邀明月共饮,清冷的风露透过窗纱袭来。月光斜照在画梁之上,仿佛嫦娥也怜惜那成双的燕子,特意将清辉照亮它们栖息的地方——可我们却天各一方。
以上为【少年游 · 润州作,代人寄远】的翻译。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六朝乐府「杂曲歌辞」有《少年行》,与此稍异。近人梁仲策《词学·调名》称:「调名源自鲍明远《行乐诗》:『春风太多情,村村花柳好。少年宜游春,莫使颜色槁。』」检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辑鲍明远诗,并无此几句。调见北宋晏同叔《珠玉集》。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为创调之作,并取以为调名。调名本意即咏怀少年之恣意游乐。一说北宋柳屯田词为创调之作。因词中有「贪迷恋、少年游,似恁疏狂」句,取「少年游」三字为词调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此调最为参差,各家句读亦多出入,今分七体,其源俱出于晏词。或添一字摊破前后阕起句作四字两句者;或减一字摊破前后阕第三、四句作七字一句者;或于前后阕第二句添一字者;或于两结句添字、减字者。《词律》以柳词为定格,而《词谱》则以晏词为正体。韩涧泉词有「明窗玉蜡梅枝好」句,更名《玉蜡梅枝》。萨天锡词名《小阑干》。
「润州作,代人寄远」: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皆作「润州作」。
润州:龙榆生笺引《元和郡县志》:「润州东有润浦口,因以名。」又引《清一统志·镇江府》:「隋开皇十五年置润州,唐天宝元年改丹阳郡。宋仍曰润州丹阳郡,开宝八年改镇江军。」
馀杭:龙榆生笺引《清一统志·杭州府》:「隋置杭州,大业三年改曰馀杭郡。宋仍曰杭州馀杭郡。」
邀明月:唐·李太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姮娥:《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汉避文帝讳改嫦娥。
照画梁:傅子立注引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月初出,照屋梁。」刘尚荣按:「《文选·卷十九·宋玉〈神女赋〉序》原句作『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傅《注》截取句中数字,又误『日』为『月』。」
1. 少年游:词牌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等,双调五十字,平韵。
2. 润州:北宋时属江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3. 代人寄远:代替他人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是一种拟代言体。
4. 馀杭门:杭州城北门之一,宋代杭州称“馀杭”。此处指代杭州城外。
5. 飞雪似杨花:形容冬日大雪纷飞,如同春天杨絮飘舞。
6. 杨花似雪:春末杨柳絮飞扬,洁白如雪,呼应前句,形成回环对照。
7. 对酒卷帘邀明月: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表现孤独寂寞。
8. 风露透窗纱:夜深风冷,露气侵入室内,暗示长夜难眠。
9.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此处借指月亮。
10. 画梁:雕饰华丽的屋梁,燕子常筑巢其上。“双燕”象征团圆,与思妇独居形成对比。
以上为【少年游 · 润州作,代人寄远】的注释。
评析
此词上阕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下阕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与惆怅。词用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这两个比喻贯穿上阕,结构精致,文思巧妙。全词情景交融,如一幅幽美的画卷,运用对比与类比手法,营造出一种幽深、缠绵的意境,新奇别致,感人肺腑。
这首词是苏轼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任职时所作,题为“代人寄远”,实则借他人之口抒写离愁别恨,表现了思妇对远方征人或游子的深切思念。全词以“雪”与“杨花”两个意象贯穿始终,巧妙转换季节与情感:去年冬日送别,雪如杨花,象征离别的纷乱;今年春末,杨花如雪,反衬归期渺茫。结构上由回忆转入现实,再借景生情,层层递进。末句以“姮娥怜双燕”反衬人间孤寂,含蓄深婉,极富艺术感染力。虽托名为“代人”,实则融入了诗人自身宦游漂泊、亲人难聚的生命体验,体现了苏轼词中少见的婉约细腻一面。
以上为【少年游 · 润州作,代人寄远】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今昔对照展现思念之深。上片写“去年”与“今年”的两个场景:前者是冬日送别,大雪如杨花,情绪沉重而纷乱;后者是春尽时节,杨花如雪,本应是生机盎然之景,却因“犹不见还家”而转为凄凉。两个“似”字精妙地实现了自然景象与心理感受的互喻,使物我交融。
下片转写当下情境,“对酒卷帘邀明月”既有豪放之态,更有孤寂之悲。明月本无情,词人却设想其“怜双燕”,特意照亮画梁上的成双燕子——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主人公形单影只。姮娥居广寒,本自孤寂,却尚能“怜”他人之双宿双飞,更显人间离别之痛。全词语言清丽,意境空灵,情感含蓄而深厚,展现了苏轼在豪放之外亦具婉约深情的艺术风貌。虽为“代人”之作,却真实流露了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的宦游与家庭分离的矛盾心理。
以上为【少年游 · 润州作,代人寄远】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词托为闺怨,实寓宦情羁思。‘杨花似雪’与‘飞雪似杨花’映带成文,回环往复,情致缠绵。”
2.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苏轼词多豪放,此作则婉约深挚。借景抒情,层层深入,尤以结句‘分明照、画梁斜’最为含蓄动人。”
3. 《苏轼词集》(王水照、崔铭著):“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知密州前过润州时。虽题‘代人’,实有自伤行役之意。‘双燕’与‘独对明月’形成强烈对照,深化了孤独感。”
4.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苏轼善于融合多种风格,《少年游》以清新笔调写离愁,不假雕饰而情韵悠长,体现其词风的多样性。”
以上为【少年游 · 润州作,代人寄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