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用不到去歌唱离情别绪的《阳关曲》,钱公永英俊杰出,宴会就要结束了。会稽郡会稽山郊外的地方,隐隐约约间真是秀丽的奇观啊。
北面的大平原,在茫茫的天空中,太阳要落山了,但还迟迟不下,好像被远山衔住一半而行步不前一般。再看那辽阔湖面上,正有一隻帆船孤孤单单地驶向远方。我默默唱着《阳关三叠》曲,君合着末章乐曲,一句话也没有,衹有共同目送着天际的西飞之雁。
版本二:
不要吟唱那离别的《阳关曲》,风流倜傥的公子正结束一场盛宴。遥望泰山所在的中原大地,云雾缭绕,缥缈间真是一派奇绝壮观的景象。向北眺望辽阔的平原,落日正挂在山头,仿佛被山衔住一半。孤舟远去,渐行渐远;我高声歌唱,你应和着我的曲调,就此一别,如同送别西飞的大雁,各自天涯。
以上为【点绛唇 · 再和送钱公永】的翻译。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调名用南朝江文通《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蓣。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成息驾,争拟洛川神。」元《太平乐府》注「仙吕宫」。高拭词注「黄钟宫」。《正音谱》注「仙吕调」。宋王元之词名《点樱桃》;王梅溪词名《十八香》;张东泽词有「邀月过南浦」句,名《南浦月》;又有「遥隔沙头雨」句,名《沙头雨》;韩涧泉词有「更约寻瑶草」句,名《寻瑶草》。《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点绛唇》又通称为「点将」,用于元帅升帐、江湖豪客的排山等,其作用是为了表现场面的宏大和增强气氛。
钱公永:生平不详。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二十九》:「云『风流公子』,公永或为穆父子。」
《阳关》:傅子立注:「唐王摩诘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人多画为图,谓之《阳关图》,即此曲也。」刘尚荣按:「诗见《文苑英华·卷二百九十九·〈边塞·送元二使安西〉》,《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题作《渭城曲》,又名《阳关曲》。唐人作为送行之歌,反复吟咏之,谱入乐府后称《阳关三叠》,简称《阳关曲》。又,《宣和画谱·卷七·〈人物·李公麟〉》:『文臣李公麟字伯时,舒城人也。熙宁中登进士第。父虚一……喜藏法书名画。公麟少阅视,即悟古人用笔意。作真行书,有晋宋楷法风格。绘事尤绝,为世所宝。……凡古今名画,得之则必摹临,蓄其副本,故其家多得名画,无所不有。……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盖深得杜甫作诗体制而移于画。……画陶潜《归去来兮图》,不在于田园松菊,乃在于临清流处。……作《阳关图》,以离别惨恨为人之常情,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块坐,哀乐不关其意。』宋邓公寿撰《画继·卷三·〈轩冕才贤·李公麟〉》『龙眠居士李公麟,字伯时,为舒城大族,家世业儒。……熙宁三年登第,以文学有名于时。……官至朝奉郎。元符三年病痹致仕,终于崇宁五年。学佛悟道,深得微旨,立朝籍籍有声。史称以画见知于世,非确论也。平日博求钟鼎古器,圭璧宝玩,森然满家。以其馀力留意画笔,心通意彻,直造玄妙,盖其大才逸群,举皆过人也。……有《孝经图》、《九歌图》、《归去来图》、《阳关图》、《琴鹤图》、《憩寂图》、《严子陵钓滩图》、《山庄图》、《卜居图》,又有《虎脊天马》、《天育骠骑》、《好头赤》、《沐猴马》、《欲辗马》、《象龙马》及《揩痒虎》等图。』」
泰山:明吴讷钞本、毛本、龙本作「秦山」。
禹甸:傅子立注:「《诗》云:『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刘尚荣按:「见《诗经·大雅·韩奕》。」
山衔半:傅子立注:「李太白诗:『吴歌楚舞欢天毕,青山犹衔半边日。』」刘尚荣按:「句出《乌栖曲》,『天』当作『未』,见《李太白诗集·卷三》。」我歌君乱:傅子立注:「言之不足,故歌;歌之不足,则乱。乱者理也,重理一篇之义。故古之辞赋,多著乱词于末章,如《楚词》之类是也。」刘尚荣按:「《楚辞章句·卷一·离骚》王叔师注:『乱,理也,所以发理词指,总撮行要也。』」
1. 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南浦月”等,双调四十一字,仄韵。
2. 再和送钱公永:这是苏轼第二次唱和送别钱公永的作品,“再和”表明此前已有唱和之作。
3. 莫唱《阳关》:指不要唱送别之曲《阳关三叠》,此曲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古代送别时常用乐曲,极尽离愁。
4. 风流公子:指钱公永,称其风度翩翩、才情出众。
5. 方终宴:刚刚结束宴会,暗示送别场合。
6. 泰山禹甸:泰山地区,古属禹贡所划九州之地。“禹甸”指大禹治理过的土地,泛指中原。
7.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远处山景朦胧之美。
8. 北望平原:向北眺望广袤的原野,可能实写登高所见,亦寄寓对前程或故土的思念。
9. 山衔半日:落日低垂,仿佛被山峦含住一半,形象生动,化用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之意境。
10. 我歌君乱:“乱”在此处指乐曲的尾声或应和之声,古有“我歌君和”之说,“君乱”即你应和我的歌声,表达两人情谊深厚。
以上为【点绛唇 · 再和送钱公永】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词是苏东坡饯别友人钱公永而写。上阕先点出了饯别的题旨,再表达自己眷眷难捨的感情,显出与好友情谊之深厚;下阕集中描写景物,刻画了依依难捨的离别愁绪。全词寓情于景,巧妙自然,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上阕「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先点出了饯别的题旨。而「莫唱《阳关》」,以「莫唱」词语渲染出与友人分手时的眷眷难捨,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词人歌唱着离情别绪的《阳关曲》,更增浓了胶着难分的心绪。接着,「风流公子」是昵称,表明二人的亲密无间,更表现出东坡对友人钱公永的了解和赞美。「风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不拘礼法,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下文「泰山禹甸,缥缈真奇观。」用笔愈加奇巧,这两句词显然是意外所见,可能是词人在送友的「终宴」之际,由于分别在即,眼睛已经为之潮润了,他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煞时间,却又在隐隐约约间睹见了杭州会稽山名山大川的秀丽奇观,竟是情寓景中,透露出留友莫去的意愿,可谓意在言外。
下阕集中描写景物,在景中深入刻画依依难捨的离别愁绪:「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北面的大平原,也许正是友人离去将要行至的地方。在茫茫的天空中,太阳要落山了,但还迟迟不下,好象被远山衔住一半而行步不前一般。再看那辽阔湖面上,正有一隻帆船孤孤单单地驶向远方。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启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捨。「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我默默唱着《阳关三叠》曲,君合着末章乐曲,一句话也没有,衹有共同目送着天际的西飞之雁。「君乱」的「乱」字,原指歌曲之末章,在这里却成了双关语:一是说友人高唱着《阳关曲》的末章,因为宴席已终,人将去;二是说词人唱着《阳关三叠》,已把友人的心绪唱乱了。二人难以道出内心的苦涩,只是凝神地眼望着空中西飞大雁缓缓地消逝在茫茫天际之中。「一送」二字,强调出二人的亲密无间和知己与共,终将难捨难分的送友之情和盘托出。
全词将离情别意赋于自然景物之中,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又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这首《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是苏轼为友人钱公永饯行时所作,属于“再和”之作,即再次酬答前作。词中融合了送别的深情与壮阔的自然景观,情感深沉而不哀婉,境界开阔而富有诗意。上片以劝止《阳关曲》起笔,既显洒脱,又暗含离愁;下片转写登高望远,借景抒情,以“孤帆远”“西飞雁”点明别意。全词语言简练,意境高远,体现了苏轼豪放中见细腻、旷达中寓深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点绛唇 · 再和送钱公永】的评析。
赏析
本词虽短,却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开篇“莫唱《阳关》”出语突兀,以否定句式压抑传统离歌,表现出一种强作豁达、不愿沉溺离愁的情绪,实则反衬出内心不舍之深。继而称对方为“风流公子”,既赞美其风采,也缓和了离别的沉重气氛。“泰山禹甸,缥缈真奇观”由近及远,转入壮阔视野,将个人离别置于宏大的地理与历史背景之中,提升了词的格局。下片“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画面感极强,苍茫暮色中蕴含无限思绪。结句“孤帆远,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将离情推向高潮:孤帆象征远行,西飞雁喻指分别,而“我歌君乱”则再现临别之际彼此唱和的情景,温馨而悲凉。整首词在豪放中见深情,在简洁中蕴丰富,典型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点绛唇 · 再和送钱公永】的赏析。
辑评
清·陈亦峰《词则·别调集·卷一》:次句俚浅。
清·陈亦峰《词则·别调集·卷一》:(下阕末三句)超脱。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评:“东坡此词,情景相生,于短小中见气象。‘山衔半日’五字,炼字精妙,宛然在目。”
2.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云:“‘莫唱阳关’翻新出奇,不落俗套。‘我歌君乱’用古语而自然浑成,情味悠长。”
3. 《苏轼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按语:“此为再和之作,较前作更见凝练。末以‘西飞雁’作比,寄托遥深,有不尽之意。”
4. 《词学通论》(吴梅著)言:“东坡《点绛唇》诸作,多于小令中展大怀抱。如此阕之‘泰山禹甸’‘孤帆远’等语,皆非寻常送别可拟。”
以上为【点绛唇 · 再和送钱公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