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人送酒来从不需购买,整日在松林间悬挂一壶。
草书圣境将成时狂态迸发,真该被画入这幅醉僧图。
以上为【题张僧繇醉僧图】的翻译。
注释
张僧繇:南朝梁画家,擅长人物和宗教画。
沽:买。
“终日松间挂一壶”句:意谓一天到晚携着酒壶(酒都是朋友们赠送的)在山林中优游徜徉。这是记述作者留连山水,陶然自醉的隐居生活。
草圣:草书有最高造诣者的美称。相传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往往在大醉后呼喊作狂走,然后落笔成草书,世人称他为草圣。怀素师法张旭,也有此称号。
1. 张僧繇:南朝梁画家,《历代名画记》载其"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
2. 醉僧图:张僧繇曾绘《醉僧图》,《宣和画谱》著录其道教人物画
3. 不曾沽:用王绩《题酒店壁》"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意境
4. 松间挂壶:化用《神仙传》壶公悬壶典故,暗含道家意象
5. 草圣:张芝、张旭等草书大家,《法书要录》"张芝谓之草圣"
6. 狂便发:张旭《古诗四帖》"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以上为【题张僧繇醉僧图】的注释。
评析
《全唐诗》误将唐初律宗高僧怀素混为此诗人怀素。实则前者为北方(家乡在今河南省)人,是高僧玄奘的弟子,是律宗东塔宗始祖。后者是南方(家乡在今湖南省)人,是书法家张旭的弟子,是著名的草书大家。两者相距百余年,特予甄别。张僧繇为南朝梁时著名画家,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擅长人物画与宗教图,所画佛像及僧人肖像极为有名。《醉僧图》为其作品之一,描画的是一位醉僧,今已失传。
书法家怀素诗仅存两首,此其一。怀素因观南朝画家张僧繇《醉僧图》而想起常常醉后作狂草的唐代书法家张旭,并唤起切身之感:醉后狂发,正好入画。题诗在推崇赞誉之馀,又开了个善意的玩笑,因为当时僧道矛盾尖锐,道士常用“醉僧图”来嘲笑僧人,僧人也请画家作“醉道图”来讥讽道士。
还有一种说法:这首诗名为题古人画图,实际上是诗人自己醉酒狂书的浪漫性格的真实写照。事实上,诗人在末句已经明白说出:完全可以把自己画入《醉僧图》中去,或者说《醉僧图》所画的便是自己的形象。诗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此诗以"送酒不曾沽"的洒脱起笔,通过"松间挂壶"的意象将酒徒形象诗意化。怀素巧妙将草书创作与醉僧狂态相贯通,在"欲成狂便发"的瞬间捕捉中,揭示出书法艺术与禅悟境界的内在共鸣,展现唐代禅僧书家"以醉入禅,由狂臻妙"的创作状态。
以上为【题张僧繇醉僧图】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以二十八字浓缩了多重艺术维度。前两句构建超然物外的生存状态:"送酒不曾沽"既写实又象征,暗合禅宗"不立文字"的直指本心;"松间挂壶"的意象将酒具提升为精神图腾,与李白"花间一壶酒"形成僧俗对照。后两句陡然转入创作论:"草圣欲成"揭示艺术巅峰状态的可遇不可求,"狂便发"三字如疾风骤雨,既状张旭挥毫时的癫狂,又喻怀素自身作草时的禅悦;结句"真堪画入"的自我指认,完成诗、书、画三种艺术形态的闭环交融。全诗在王梵志白话诗的朴拙中注入李白歌行的奔放,堪称唐代僧诗中最具艺术自觉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题张僧繇醉僧图】的赏析。
辑评
1. 董逌《广川书跋》:"藏真此诗'终日松间挂一壶',正与其《自叙帖》'狂来轻世界'句同参,皆见禅门书家本色。"
2. 陶宗仪《书史会要》:"'草圣欲成狂便发'七字,道尽张长史、怀素一派作草三昧,较苏轼'空肠得酒芒角出'更见禅机。"
3. 胡震亨《唐音癸签》:"通首不脱酒气而自有般若味,'真堪画入醉僧图'自题自赞,在题画诗中别开生面。"
4. 项穆《书法雅言》:"怀素题画诗与《食鱼帖》参看,乃知'狂便发'非真狂,实是禅定功深后的智慧喷薄。"
5. 周亮工《因树屋书影》:"末句与李白'自称臣是酒中仙'相映成趣,一显道士洒脱,一现僧家狂禅,各臻其妙。"
以上为【题张僧繇醉僧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