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如马后牛,吕氏非复嬴。
天欲厚其毒,假手李客卿。
功成志自满,积恶如陵京。
灭身会有时,徐观可安行。
沙丘一狼狈,笑落冠与缨。
太子不少忍,顾非万人英。
魏、韩裂智伯,肘足本无声。
胡为弃成谋,托国此狂生。
亡秦只三户,况我数十城。
渐离虽不伤,陛戟加周营。
至今天下人,悯燕欲其成。
废书一太息,可见千古情。
翻译
秦国如同马后之牛,吕氏已非嬴姓正统。
上天想要加重其祸患,便借李斯之手施行毒政。
功业成就后志得意满,积下的罪恶如山陵般高耸。
灭亡之时终会到来,静观其变方可安然前行。
沙丘之事一旦败露,便狼狈不堪,笑落了冠帽与缨带。
太子丹缺乏忍耐,哪里称得上万夫莫当的英雄?
魏、韩瓜分智伯时,原本只是被动响应,并无主动之声。
为何要舍弃稳妥之计,将国家托付给如此狂妄之人?
荆轲尚不足道,田光老人之死才真正令人震惊。
燕赵之地多有奇士,可惜终究也只是虚名而已。
杀害父亲、囚禁母亲,这种悖逆岂能容于天道?
灭亡秦国只需三户人家,何况我燕国拥有数十城池。
渐离虽未能成功刺杀,但已在殿陛间持戟冲击周密守卫。
直到今日天下之人,仍同情燕国而希望其成功。
放下书卷深深叹息,可见千古以来的人情所在。
以上为【和陶咏荆轲】的翻译。
注释
1. 秦如马后牛:比喻秦国虽强盛一时,实则已沦为权臣(吕不韦、李斯)操控的工具,如同驾车之马后的牛,徒有其形而无自主。
2. 吕氏非复嬴:指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吕不韦家族虽早被清除,但“吕氏”代指外戚或权臣乱政,政权已非嬴姓所能掌控。
3. 假手李客卿:李客卿即李斯,楚人入秦为客卿。言上天借李斯之手推行严刑峻法,加剧秦之暴政,促其速亡。
4. 积恶如陵京:积累的罪恶如同高大的山陵。陵京,高大的山丘,喻罪孽深重。
5. 沙丘一狼狈:指秦始皇死于沙丘宫,赵高、李斯秘不发丧,篡改遗诏,事发后乱象丛生,狼狈不堪。
6. 笑落冠与缨:讽刺阴谋败露时的丑态,连帽子和帽带都顾不上,形容仓皇失措。
7. 魏、韩裂智伯: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争权,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所灭,韩、魏原依附智伯,后倒戈分其地。此处喻燕国本可待机而动,不必冒险行刺。
8. 肘足本无声:比喻韩、魏本无独立主张,随势而动,暗示燕亦可静观其变。
9. 荆轲不足说,田子老可惊:荆轲之死不足为奇,然田光为守密而自杀,其刚烈令人震惊。田子,指田光,燕国义士,荐荆轲于太子丹后自刎以明志。
10. 亡秦只三户: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谓即使楚国只剩三户人家,也能灭亡秦国。苏轼借此说明秦之必亡,非赖荆轲一人之力。
以上为【和陶咏荆轲】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为和陶渊明《咏荆轲》之作,借古讽今,抒发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反思。不同于陶渊明对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的悲壮追怀,苏轼以理性冷静的笔调,剖析荆轲刺秦事件背后的荒诞性与悲剧性。他不仅质疑荆轲行为的实效,更批判太子丹用人不当、急功近利的政治短视,同时指出秦政暴虐终将自取灭亡,无需依赖刺客孤注一掷。全诗融史识、哲思与情感于一体,在豪放中见沉郁,体现苏轼“以议论入诗”“以理驭情”的典型风格。通过对比、反讽等手法,揭示历史兴亡之道,表达对正义、天道与人心向背的深沉思考。
以上为【和陶咏荆轲】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和陶渊明《咏荆轲》之作,却在立意上另辟蹊径。陶诗重在歌颂荆轲的侠义精神与悲剧气概,而苏轼则以史家眼光冷峻审视这一事件,强调“天道循环”“积恶必亡”的历史规律,认为秦之覆灭乃大势所趋,荆轲刺秦不过是螳臂当车式的徒劳。
开篇即以“秦如马后牛”起势,形象揭示秦政权已被权臣架空的本质,指出其内部早已腐朽。继而提出“天欲厚其毒,假手李客卿”,将李斯视为天罚的执行者,赋予历史以道德审判意味。随后批评太子丹“不少忍”,急于求成,违背政治智慧,将国家命运寄托于刺客,实为昏聩之举。
诗中“魏、韩裂智伯”一典用得精妙,以历史类比劝诫:燕国本可如韩魏一般静待时机,而非贸然出击。对田光之死的感叹,则凸显了牺牲的无谓与悲凉。结尾“至今天下人,悯燕欲其成”,道出世人同情弱者的普遍心理,但苏轼并未因此认同其行为正当性,反而以“废书一太息”收束,流露出对历史情感与理性判断之间矛盾的深沉感慨。
全诗语言简练,议论纵横,善用比喻与典故,结构严谨,层层推进,体现了宋诗“以文为诗”“以理为主”的特征,是苏轼史论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陶咏荆轲】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和陶公咏荆轲也,而立意迥别。陶公重其节烈,子瞻贵乎天道,一则情胜,一则理胜,各极其致。”
2. 《宋诗钞·东坡集》:“议论精警,用事不隔,于刺秦之事,不主褒贬而寓劝戒,真有史识者之言。”
3. 《历代诗话》引吴乔语:“苏子瞻读史,每能翻案出新,此诗谓秦亡自有其理,不必藉荆轲之力,可谓卓识。”
4. 《唐宋诗醇》评:“通篇以理驭情,不为古人眩惑,于荆轲一事,直揭其妄,而归本于天道好还,尤为深切著明。”
5. 《瓯北诗话》卷五:“东坡和陶诸篇,多得其冲淡之致,惟此篇独出己意,以议论行之,气象峥嵘,不可一世。”
以上为【和陶咏荆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