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悠闲地卧在云雾缭绕的山岩上,感觉十分安稳,
笑着攀爬嬉戏,灵巧胜过猿猴。
内心比所有环境更显宁静,身居之处比群山更为高峻。
最高的真理无需言语便能了悟,虚浮的人生不过是一场劳碌的梦。
清风从早到晚吹拂不止,而四海之内依然自有波涛翻涌。
以上为【早秋游山寺】的翻译。
注释
云岩:高耸入云的山岩。
猱:猿猴的一种,身体轻捷,善于攀援。
诸境:所有的外在环境。
至理:最高最深的道理,指佛家或道家的真谛。
无言了:不凭借言语而了然悟得。
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指虚浮无定的人生。
一梦劳:如同一场劳碌的梦。
四海:指天下、人世。
以上为【早秋游山寺】的注释。
评析
此诗通过描绘早秋游历山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静悟至理的精神境界。首联以“闲卧云岩”与“攀缘笑猱”的动态,勾勒出诗人身心的逍遥与自在。颔联通过“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的对比,由外而内,凸显了内心超越外在环境的宁静与高迈,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颈联转入哲思,以“无言”体认“至理”,以“梦劳”慨叹“浮生”,融入了佛道思想。尾联笔触放开,以亘古不变的“清风”与纷扰不息的“四海波涛”作比,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洞察,也暗喻着超脱心境与尘世纷扰的对照,意境宏阔,余味悠长。
以上为【早秋游山寺】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由景入理、层层递进的构思与充满禅意的境界营造。
内外交融的层次感:诗歌的前两联写行为与感受,后两联写感悟与境界,脉络清晰。尤为精彩的是颔联,它并非简单描写山寺的幽静与高耸,而是将重点落在主体的内心体验上。“静于诸境静”,意味着诗人的内心已然静定,故能感受到并超越外界之静;“高却众山高”,则是精神境界的巍然超越了对物理高度的感知。这两句将山水之游提升为心灵之旅。
哲理的自然生发:诗中的哲理并非生硬说教,而是从游山寺的具体体验中自然流露。由身的“稳”到心的“静”与“高”,进而触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至理”、“浮生”),整个过程如水到渠成。尾联的“清风”与“波涛”,既是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清风喻指超然物外、清净自在的心境,波涛则象征尘世的纷扰与欲望。二者并存于天地间,而诗人显然选择了与前者为伴。
语言的简劲与张力:诗中多用对比与衬托手法。“静”与“高”的两次递进,强化了主体精神的力量;“无言”与“一梦”则蕴含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最后“四海自波涛”一个“自”字,既写出了尘世运转的客观规律,也透露出诗人“不与之俱”的疏离与洒脱,语言极具张力。
以上为【早秋游山寺】的赏析。
辑评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咸用》:“咸用工诗,……格调高迥,与非烟(指其诗集《披沙集》)相上下,如‘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等句,深入理窟,非浪吟风月者可比。”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李咸用《披沙集》中诗,如《早秋游山寺》等篇,多有超诣之语,其‘至理无言了,浮生一梦劳’,可谓得趣于宗门者矣。”
清·李调元《雨村诗话》:“晚唐人诗,多名言隽句。李咸用‘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十字殆尽禅理。下接‘至理无言了’,一气贯注,真乃见道之言。”
以上为【早秋游山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