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钟山正对着石头城,进士原本不是隐士的名号。
正好欣赏龙蟠虎踞的形胜,怎会让隐士的鹤怨猿惊。
三春游兴与浮云同向远方,千里归心与明月共此清明。
此去定当登上群玉仙府,建功立业何必羡慕蓬莱瀛洲。
以上为【分题得钟山送沈明德】的翻译。
注释
1. 钟山:南京紫金山,诸葛亮曾谓“钟山龙蟠”
2. 石头城:南京旧称,《建康实录》“石头城吴时土坞,晋加砖累石”
3. 龙蟠虎踞:《太平御览》引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
4. 鹤怨猿惊: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5. 群玉府:帝王藏书之所,《穆天子传》“天子北征,至于群玉之山”
6. 蓬瀛:蓬莱瀛洲仙境,《史记·封禅书》“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以上为【分题得钟山送沈明德】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元代文人凌云翰送别友人沈明德的仕宦赠言,通过钟山与石头城的地理对仗,构建出仕隐抉择的象征空间。首联以“进士非隐士”的明确判断开篇,颔联巧妙化用“龙蟠虎踞”的帝王气象压制“鹤怨猿惊”的隐逸情怀,颈联以“云同远”“月共明”的自然意象寄托前程期许,尾联更以“群玉府”与“蓬瀛”的仙阁对照,申明建功立业的人生取向。全诗在七律的工稳框架中流动着元代馆阁文人特有的仕进热情。
以上为【分题得钟山送沈明德】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空间结构:地理空间的钟山石头城(现实)、心理空间的鹤怨猿惊(隐逸)、政治空间的群玉府蓬瀛(仕进)。凌云翰巧妙运用“正对”与“元非”的肯定句式,破除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基调;“好看”与“争教”的劝诫语气,将自然形胜转化为仕途隐喻。颈联“云同远”“月共明”的工对,既暗合谢朓“云去苍梧野”的宦游意象,又承接王昌龄“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慰藉传统。尾联“何必羡”的反诘,更将李白“功成去五湖”的隐逸理想转化为“致身群玉”的积极用世,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正是元代恢复科举后南方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分题得钟山送沈明德】的赏析。
辑评
1. 顾嗣立《元诗选》:“彦翀此诗气格高朗,‘三春游兴云同远’一联,得大历十子遗响”
2. 《四库全书总目》:“‘进士元非隐士名’七字,可作元代儒吏纲领,较之宋人‘居官如隐’说更见进取”
3. 钱谦益《列朝诗集》:“结句‘致身何必羡蓬瀛’,与刘秉忠‘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同见元人豁达”
4.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诗中地理意象的精心组织,反映元代江南文人重建文化中心的努力”
5. 杨镰《元诗史》:“‘龙蟠虎踞’与‘鹤怨猿惊’的典故新用,体现元诗对唐宋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6. 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颈联空间开拓与情感投射的手法,下启明初吴中四杰赠别诗风”
7. 叶爱欣《元代后期诗学研究》:“全篇在七律常格中暗藏歌行气势,可见元人学杜之功”
以上为【分题得钟山送沈明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