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执持符节亲临瀚海之地,舒展军威耀武于朔方。
军帐中延请揖见客使,马首前系缚归降敌王。
封君出行有人负弩开道,天子赏赐干将神兵。
后队车骑腾跃沙漠,前驱部队已过渭阳。
箫鼓乐声直通平乐观,旌旗招展连接建章宫。
明堂之上献捷礼毕,铠甲矛戈自生辉光。
以上为【鼓吹曲】的翻译。
注释
1. 鼓吹曲:汉乐府旧题,属军乐
2. 按节:持执符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按节未舒"
3. 瀚海:蒙古高原大漠,汉代称北海
4. 朔方:北方边境,《诗经·小雅》"城彼朔方"
5. 负弩:背负弓弩前导示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县令负弩矢先驱"
6. 干将:古宝剑名,《吴越春秋》载干将莫邪铸剑故事
7. 渭阳:渭水之北,代指长安周边
8. 平乐:汉代平乐观,在洛阳西门外
9. 建章:汉代建章宫,《三辅黄图》"周二十余里"
10.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所,《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以上为【鼓吹曲】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汉喻宋,通过"瀚海朔方"的北征想象与"平乐建章"的凯旋盛况,构建起南宋初期恢复中原的集体心理图景。诗中"负弩""干将"的仪式化描写,既承袭《汉书·司马相如传》的典故传统,又暗含对朝廷北伐的深切期待,在鼓吹曲的雄壮格调中折射出南渡士人特有的军事幻想。
以上为【鼓吹曲】的评析。
赏析
此诗采用时空跳跃的蒙太奇手法,在十二句中完成从出征到献捷的全景叙事。前四句以"瀚海-朔方"的地理对仗展开北伐蓝图,"系降王"意象暗合汉武帝悬匈奴首级典故。中四句"负弩-干将"的礼仪描写与"沙漠-渭阳"的空间跨越,既展现军威之盛,又暗藏《诗经·秦风·渭阳》的思乡情结。后四句突转都城盛况:"箫鼓旌旗"的感官轰炸与"平乐建章"的宫阙重叠,制造出胜利的眩晕感;结句"甲矛生光"的物理现象,赋予兵器以生命荣耀,与陆游"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实景描写形成虚实对照。全诗在乐府古题中注入南宋特有的北伐情结,其恢宏气象与曹勋实际使金见闻形成微妙互文。
以上为【鼓吹曲】的赏析。
辑评
1.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曹公勋《鼓吹曲》『幕中延揖客』句,盖隐括其奉使云中时事。"
2. 明·胡应麟《诗薮》:"宋人拟汉鼓吹,惟曹松隐此篇得《铙歌》遗意,『前驱过渭阳』五字尤见斧凿。"
3. 清《御选宋诗》编者按:"勋诗多应制体,此作独饶风骨,『甲矛自生光』可作《破阵乐》读。"
4. 近代张宗祥《宋代文学史》:"《鼓吹曲》全用汉事而寄慨实深,『舒军耀朔方』正是南渡后士人普遍心理写照。"
以上为【鼓吹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