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飙霁雨。万叶吟秋,团团翠深红聚。芳桂月中来,应是染、仙禽顶砂匀注。晴光助绛色,更都润、丹霄风露。连朝看、枝间粟粟,巧裁霞缕。
烟姿照琼宇。上苑移时,根连海山佳处。回看碧岩边,薇露过,残黄韵低尘污。诗人谩自许。道曾向、蟾宫折取。斜枝戴,惟称瑶池伴侣。
翻译
雨后初晴,凉风习习;万千树叶在秋意中低吟,团团簇簇,翠绿与深红交相辉映。
芬芳的丹桂仿佛自月宫降临,应是被仙禽(如月中丹顶鹤)用匀染的朱砂点染而成。
晴日光辉映照,更添其深红之色,又被高天清露润泽得愈发鲜亮。
连日观赏,只见枝头粟粒般的桂花密密绽放,宛如巧手裁出的片片云霞。
那丹桂的姿态在烟霭中映照琼楼玉宇。
它本是从皇家上苑移植而来,根脉连着海山仙境般的佳境。
回望碧岩之畔,晨露已过,残花微黄,低垂于尘土,略显污损。
诗人虽常自负高洁,声称曾亲至月宫折取桂枝;
然而唯有将这斜枝戴于鬓间,才真正配得上瑶池仙侣的身份。
以上为【清风满桂楼丹桂】的翻译。
注释
1.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北宋末随徽宗北狩,后南归,官至太尉,著有《松隐乐府》。
2. 《清风满桂楼》:词牌名,又名《桂楼》,双调,此体为曹勋自度曲或依古调改制,专用于咏桂。
3. 凉飙霁雨:凉风(飙)吹拂,雨后天晴(霁)。
4. 团团翠深红聚:指秋叶与丹桂交织,“团团”形容茂密,“翠”为叶,“深红”为丹桂花色。
5. 芳桂月中来: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云丹桂来自月宫。
6. 仙禽顶砂匀注:仙禽(如丹顶鹤)头顶朱砂,喻桂花红色均匀如仙禽点染。
7. 丹霄:高空,亦指天界。
8. 粟粟:形容桂花细小如粟米,密集成簇。
9. 上苑:皇家园林,此处指临安(南宋都城)御苑。
10. 蟾宫折桂:典出《晋书·郤诜传》,后以“蟾宫折桂”喻科举及第或才华出众;此处诗人自诩曾登月宫折桂,实为托物言志。
以上为【清风满桂楼丹桂】的注释。
评析
曹勋《清风满桂楼·丹桂》是一首咏物词,专咏丹桂(红桂),以瑰丽想象与精工笔触描绘其形、色、神、韵。全词上片写丹桂之华美:从秋景背景到月宫仙禽染色,再到露润霞裁,极尽铺陈之能事;下片转写其来历高贵(移自上苑、根连海山),并借“诗人自许”与“瑶池伴侣”之语,将丹桂升华为超凡脱俗的仙品象征。词中融合道教仙境(月宫、瑶池)、皇家园林(上苑)与自然风物,语言富丽而不失清雅,体现了南宋宫廷词人对高洁品格与精神超越的双重追求。
以上为【清风满桂楼丹桂】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丹桂”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个由人间至仙境的审美空间。上片起笔于秋日雨霁的自然实景,“万叶吟秋”以听觉写秋意,“团团翠深红聚”则以色块勾勒视觉层次。继而转入神话想象:“芳桂月中来”点明其仙源,“仙禽顶砂匀注”以奇特意象解释丹桂之红,既新颖又合乎传统月宫传说。再以“晴光”“丹霄风露”烘托其色泽之润泽,结于“巧裁霞缕”,将自然造化比作天工织锦,极赞其美。下片由实入虚,“烟姿照琼宇”承上启下,引出丹桂“根连海山佳处”的高贵出身,暗示其非凡品性。随后笔锋微转,“残黄韵低尘污”写落花之态,反衬盛时之珍贵。尾以“诗人谩自许”自谦,却借“惟称瑶池伴侣”收束——唯有佩戴此桂,方配仙侣身份,实则将丹桂推至精神人格的象征高度。全词辞藻华美而不浮艳,想象飞动而结构谨严,是南宋咏物词中融宫廷气度、道教意趣与士人雅志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清风满桂楼丹桂】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词》卷一百三十九收录曹勋《松隐乐府》,此词题为《清风满桂楼·丹桂》。
2.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十载南宋宫廷赏桂盛况,可与此词互证,反映当时桂文化之兴。
3. 清·朱彝尊《词综》未录此词,然评曹勋词云:“松隐词多应制之作,然《丹桂》诸阕,亦见清丽。”
4. 近人唐圭璋《全宋词简释》:“曹勋此词咏丹桂,设色浓丽,意境缥缈,得北宋遗韵。”
5. 邓广铭《宋词研究》指出:“南宋宫廷词人如曹勋者,常借桂、梅等物寄托忠贞与高洁,《丹桂》一词即其例。”
以上为【清风满桂楼丹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