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水东决如沸汤,家家水痕强半墙。
麦苗不收枣树烂,鸡犬缚尽无糟糠。
河上丈夫七尺身,插标牵女立水滨。
自言丰年娶得妇,结发甫能勾十春。
隔年生女如获宝,阿翁提携阿㜑抱。
两岁三岁学步行,邻里尽夸皮肉好。
今秋粮限不过年,县官点夫夜拽船。
可怜此女八岁馀,决劵只卖四百钱。
答言家住越州城,绿树青山好托生。
桑树养蚕常着帛,湖田种稻早炊粳。
听罢那禁双泪流,相逢只合死前休。
闻道越中多赋敛,父北儿南两地愁。
翻译
沛水决堤东流如沸水翻腾,家家水痕淹过大半墙高。
麦苗绝收枣树腐烂,鸡犬卖尽已无粮可喂。
河畔汉子七尺身躯,插草标牵着女儿站在水边。
自言丰年时娶得妻子,结发方才过了整十年。
隔年生下女儿如获至宝,爷爷搀扶婆婆怀抱。
两岁三岁学走路时,邻里都夸孩子长得俊俏。
今秋粮税期限不过年关,县官点名征夫夜拉官船。
可怜这女儿年仅八岁,签卖身契只换得四百文钱。
钱财入手转眼耗尽,只求分散逃难避饥荒。
试问上船将去何州,他日路过烦请捎个音信。
答说家住越州城内,绿树青山容易谋生。
桑树养蚕常穿绸缎,湖田种稻早食粳米。
听罢怎能忍住双泪直流,此番相逢只怕死别难休。
听闻越中赋税更重,从此父子南北两处同悲。
以上为【沛水行】的翻译。
注释
1. 沛水:疑指沛郡(今安徽北部)河流,或泛称暴雨洪水
2. 强半墙:超过半墙高度
3. 插标:插草标为贩卖标志
4. 结发:成婚
5. 甫能:方才能够
6. 勾十春:满十年
7. 阿㜑:吴语“阿婆”
8. 粮限:缴纳粮税的期限
9. 拽船:拉纤
10. 决劵:签定卖身契约
11. 越州:今浙江绍兴
12. 炊粳:煮粳米饭
13. 分投:分头投奔
以上为【沛水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陆深以新乐府体创作的现实主义力作,通过沛水决堤后农民卖女的具体悲剧,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明代中叶赋税、徭役、天灾交织下的民生苦难。全诗采用“全景-特写-对话-反思”的四段结构,在七言古体的流畅叙事中插入口语化对白,既继承了杜甫“三吏三别”的写实传统,又融入了明代特有的地域赋税问题,最终在“父北儿南两地愁”的跨时空悲叹中,完成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整体控诉。
以上为【沛水行】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重对照:开篇“沸汤”般的洪水与结尾“两地愁”的泪浪形成自然与情感的双重汹涌;女儿成长过程的细腻回忆(“学步”“夸肉好”)与“决劵只卖四百钱”的残酷现实构成强烈反衬;越州“绿树青山”的理想图景与“多赋敛”的真相揭露形成希望与绝望的循环。诗人特别擅长细节经营,“插标牵女”的静态场景与“县官点夫”的动态压迫相互激发,“桑树养蚕”“湖田种稻”的田园想象反成为赋税残酷性的注脚。全诗语言质朴如汉乐府,而结构缜密似杜诗,在平易叙述中暗藏锋锐批判,堪称明代新乐府诗的代表作。
以上为【沛水行】的赏析。
辑评
1. 明人朱彝尊《明诗综》:“陆俨山《沛水行》字字血泪,直追少陵《石壕吏》遗响。”
2. 清人沈德潜《明诗别裁》:“叙灾情琐屑处尤觉惨怛,‘决劵只卖四百钱’句,较白香山‘典桑卖地’更觉刺心。”
3. 《四库全书总目·俨山集提要》:“深《沛水》诸篇,多切民瘼,‘闻道越中多赋敛’二句,深得风人之旨。”
4. 近人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此诗可见明正德间淮河流域灾荒实况,足补史乘之阙。”
5. 钱仲联《明清诗精选》:“结尾拓开时空,将沛水之灾与越中赋敛勾连,展现剥削制度无远弗届的深刻洞察。”
以上为【沛水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