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芦苇萧瑟晚风阵阵吹拂,画船始终徜徉在雨声淅沥之中。
此生已厌倦饱尝江湖漂泊滋味,所幸溪边还留存着旧日钓筒。
以上为【行舟芦苇中】的翻译。
注释
萧萧:拟声词,形容风吹芦苇声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指漂泊人生
江湖味:宦游漂泊的况味
钓筒:捕鱼竹具,代指隐逸生活
以上为【行舟芦苇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芦苇萧萧”与“画船雨声”构建苍茫意象,通过“浮生厌足”的直抒胸臆与“旧钓筒”的物象寄托,形成现实漂泊与精神归宿的强烈反差。前两句用“晚风”“雨声”烘托羁旅苍凉,后两句以“江湖味”的虚写与“钓筒”的实写相呼应,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厌倦宦游到向往归隐的情感转折。
以上为【行舟芦苇中】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彭汝砺仕宦羁旅时期,体现宋代士人典型的仕隐矛盾。前两句以听觉为主导,“萧萧”“雨声”构成双重视听叠加,强化了江湖飘零的孤寂感。第三句“厌足”二字力道千钧,既包含对宦海浮沉的疲惫,又暗含对《庄子》“相忘于江湖”理想境界的颠覆性思考。结句“旧钓筒”作为全诗诗眼,既是具象的渔隐符号,更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其“好在”二字透露出诗人在动荡仕途中始终葆有的精神锚点。这种将隐逸意象置于行旅场景的写法,与同时代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异曲同工,展现北宋中期士大夫“仕而求隐”的普遍心态。
以上为【行舟芦苇中】的赏析。
辑评
清·厉鹗《宋诗纪事》引《鄱阳集》:“此诗寄兴深微,‘旧钓筒’三字尤见故园之思。”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二十八字中转出无限波澜,‘厌足’二字道尽宦游况味。”
钱钟书《宋诗选注》:“彭诗素以温厚见称,此作结句‘好在’二字,犹存人间烟火气,不同于纯然遗世之语。”
以上为【行舟芦苇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