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昔日齐桓公,前去拜访小臣稷。
一日之内连续前往三次,却未能得见。
轻视爵位者固然漠视君主,轻视霸业者也会看轻贤士。
纵然大夫轻视爵禄,但轻视霸业我岂敢如此?
之所以最终能够见到贤士,是因为不因随从劝阻而停止。
谁说齐桓公个人品行有缺?单论其追求霸业的执着便已足够。
以上为【古诗十首】的翻译。
注释
小臣稷:战国时齐国隐士,姓稷,身份卑微。
三至:典出《战国策·齐策》“桓公一日三至弗得见”。
骜爵:轻视爵位。骜,通“傲”,轻慢。
轻主/轻士:分别指轻视君主权威与轻视士人价值。
从者止:随从人员劝阻。原典中桓公随从曾谏言不必执着求见。
以上为【古诗十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借《战国策》中齐桓公三访小臣稷的典故,探讨君主观与士人精神的辩证关系。诗人以“骜爵轻主”与“骜霸轻士”形成双重对照,既肯定士人坚守尊严的傲骨,更强调君主求贤应有的诚意。末句“论霸亦可矣”暗含对功利性礼贤的批判,揭示出超越世俗爵禄的精神追求才是士人价值的核心。张雨作为方外之人,此中亦透露出对世俗权力与隐逸气节关系的深刻思考。
以上为【古诗十首】的评析。
赏析
全诗以古讽今,在简劲的叙事中构筑多重张力。前四句平铺直叙,五至八句通过“骜爵”与“骜霸”的对称结构,展现权力与士人精神的相互审视。末四句转折精妙:既以“不为从者止”彰显桓公超越常人的胸襟,更以“论霸亦可矣”的冷峻收束,暗示霸业成就背后隐藏着对士人精神的妥协。张雨作为茅山派道士,诗中“内行缺”的设问与解构,实则是以方外视角对世俗价值体系进行祛魅。
以上为【古诗十首】的赏析。
辑评
清·顾嗣立《元诗选》评张雨诗:“清虚雅逸,每于拙处见巧。”
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作:“诗格清丽,句镂字炼,尽涤宋元鄙俗之习。”
近人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指出:“张雨道诗常将历史典故与方外哲思融合,在元代诗坛独树一帜。”
以上为【古诗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