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荷花与桂子也承载不住这无尽的悲凉,钱塘江畔的繁华早已不同于往昔。
天目山所出的王气已尽,孤凤停歇,海门潮退,象征帝王的六龙也已远徙。
贾充般的误国权臣终究束手无策,我只能像庾信一样用诗文抒发末世哀思。
莫要再向中原夸耀此地是何等绝景,西湖最大的遗恨,正是那美人西施。
以上为【钱塘怀古】的翻译。
注释
荷花桂子:语出宋代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此处借指杭州昔日的繁华美景。
江介:江岸,此处指钱塘江沿岸,代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天目山:位于浙江杭州西北,传说山上有“王气”。孤凤:凤凰是祥瑞的象征,亦用以比喻帝王。“孤凤歇”意指南宋的国运已终。
海门:钱塘江入海处。六龙: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匹马,马八尺称龙,故称“六龙”。此处指代南宋皇帝。移:指宋室在元军压迫下南迁乃至最终覆亡。
贾充:西晋初年大臣,曾指使成济弑杀魏帝曹髦。后世常以他比喻权势误国的奸臣。此处借指南宋末年如贾似道等祸国殃民的权臣。
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初仕梁,后出使西魏,梁亡被留北地。作有《哀江南赋》,抒发亡国之痛与乡关之思。诗人以此自况,表达对南宋灭亡的哀悼。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传说越王勾践用范蠡之计,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使其沉溺美色,最终导致吴国灭亡。此处诗人借用“女人祸水”的传统观念,将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归咎于统治者偏安享乐,讽喻深刻。
以上为【钱塘怀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初诗人张以宁途经杭州所作的一首怀古诗。诗人以悲怆的笔调,借杭州(临安)作为南宋故都的历史地位,抒发了对南宋灭亡的深沉感慨,并暗含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深刻反思。全诗将自然景物、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思熔于一炉,情感沉郁,对仗工整,用典贴切,尾联更以翻案笔法点出主题,体现了元代至明初诗坛宗唐复古的风气下,七律创作的典型风貌。
以上为【钱塘怀古】的评析。
赏析
本诗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善用典故与对比。首联以“荷花桂子”这一象征繁华的经典意象起笔,却冠以“不胜悲”,与“异昔时”形成强烈反差,定下全诗悲慨的基调。颔联承接“异昔时”,以“天目山”与“海门潮”这组地理意象,分别用“孤凤歇”与“六龙移”暗示王气消亡与帝室飘零,将抽象的历史兴亡感寓于具体的山川形胜之中。颈联连用两典,以“贾充误世”直斥权臣之罪,以“庾信哀时”自喻家国之恸,一贬一褒,爱憎分明。尾联最为精警,诗人一反前人单纯赞美西湖美景的常态,以“莫向”、“遗恨”的强烈否定语气,借西施倾覆吴国的故事,巧妙地将西湖美景与亡国悲剧联系起来,深刻指出南宋朝廷的沉溺安乐、不图恢复才是其覆灭的根本原因。这种翻案法的运用,使诗的立意顿然深化,发人深省。
以上为【钱塘怀古】的赏析。
辑评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天目’、‘海门’一联,苍凉而极沉郁。末言西湖不堪重问,深于怀古者。”
清·朱琰《明人诗钞》:“以宁怀古诗,多故国之思。此篇用典精切,结句托讽遥深,得风人之旨。”
近代·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三:“《钱塘怀古》……音节悲壮,感慨淋漓。‘贾充’、‘庾信’一联,尤见史笔。”
以上为【钱塘怀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