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边城中,月色漆黑,风雨凄寒;四野寂静无人声,夜已将尽。
忽有一只九头怪鸟从天外飞过,发出“嘤嘤轧轧”的悲切鸣叫,令人酸楚。
我吹灭灯烛,小儿惊恐害怕;狗也狂吠着呼唤邻家的狗,嗥叫而愤怒。
待到天明日出,百般怪异景象全都消散,那怪鸟在长空中已无踪无迹,无处可寻。
以上为【九月二十九夜作】的翻译。
注释
1. 孔平仲(约1044—约1111):字毅父,北宋清江(今江西樟树)人,与兄文仲、武仲并称“三孔”,官至户部郎中,诗风清婉,亦有奇崛之作。
2. 江城:临江之城,或指其任所(如虔州、池州等沿江州郡)。
3. 夜向阑:夜将尽;“阑”意为将尽、残余。
4. 九头鸟:古代传说中的怪鸟,《楚辞·天问》有“雄虺九首”,后世演变为“九头鸟”(鬼车、姑获鸟),被视为不祥之兆。
5. 嘤嘤轧轧:形容鸟鸣凄厉杂乱;“轧轧”亦可指翅膀扑动声。
6. 吹灯灭烛:或因怪鸟过境而熄灯避祸,亦显环境之暗。
7. 小儿怖:孩童惊惧,侧面烘托恐怖气氛。
8. 犬呼其邻嘷且怒:狗吠不止,并引邻犬同嗥,“嘷”同“嗥”,大声叫。
9. 百怪:各种妖异现象。
10. 长空踪迹无寻处:怪鸟消失无踪,暗示灾异无实形而人心自扰,或喻祸患隐伏难察。
以上为【九月二十九夜作】的注释。
评析
孔平仲《九月二十九夜作》是一首以怪异夜景写现实忧惧的寓言诗。
全诗通过描绘风雨寒夜中“九头鸟”飞过的恐怖场景,引发人畜惊惶,而黎明后一切复归平静,怪象无痕。
表面写志怪,实则暗喻政局动荡或社会不安——所谓“九头鸟”,或象征奸邪丛生、朝政混乱(古人常以“九头鸟”喻诡谲多端之徒)。
诗人借小儿之怖、犬之怒,折射民众对未知威胁的本能恐惧;结句“百怪消”看似安慰,却隐含“怪象虽隐,隐患犹存”的深忧。
全诗意象奇诡,氛围阴森,语言简劲,在宋诗中别具一格。
以上为【九月二十九夜作】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时间顺序展开,结构紧凑。
首联“江城月黑风雨寒,四无人声夜向阑”勾勒出典型恐怖场景:黑、寒、寂、深,为怪象出现铺垫。
颔联突兀而起:“有鸟九头天外过”,以超现实意象打破静谧,“嘤嘤轧轧”拟声凄厉,视听俱骇。
颈联转写人间反应:小儿怖、犬怒嗥,由人及物,层层渲染恐慌。
尾联“天明日出百怪消”似欲收束于安宁,然“长空踪迹无寻处”却留下悬疑——是真无?还是隐而未除?此结语耐人寻味。
全诗借鉴志怪小说笔法,却赋予现实隐喻:九头鸟或影射当时党争激烈、奸佞当道(如新旧党争),而“百怪消”未必是真相,只是白昼掩盖了黑暗。
语言质朴而意象奇崛,是宋代少见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政治讽喻诗。
以上为【九月二十九夜作】的赏析。
辑评
1.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孔毅父《九月夜作》咏九头鸟,语涉怪诞,然观其‘小儿怖’‘犬嘷怒’,盖有所刺焉。”
2.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三十二引《豫章诗话》:“平仲此诗,似记异闻,实寓时忧。
九头者,众奸之象也。”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天明日出百怪消’,似慰似讽,结语冷隽,得风人之旨。”
4. 当代·钱钟书《宋诗选注》:“孔平仲此诗用志怪体而寄深慨,较之梅尧臣《猛虎行》之直斥,更为含蓄诡谲。”
以上为【九月二十九夜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