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花言巧语如同簧片般动听,切莫轻信;是非纷争大多源于个人的爱憎偏见。
即使三人接连向母亲告状,她也会误信而扔下织机(投杼);百犬闻风而动,不过是盲目吠叫罢了。
要像宽恕和氏那样耐心辨明真玉,也要如张不疑那样在被诬陷后仍能澄清黄金之冤。
回想往昔那些靠游说挑拨是非的人,即便纵横六国、口若悬河,最终也难逃被烹杀的下场。
以上为【诫是非】的翻译。
注释
1. 刘兼:五代末北宋初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在后蜀及宋初为官,诗风多讽谕。
2. 巧舌如簧:语出《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形容言语动听却虚伪奸诈。
3. 三人告母虽投杼:化用《战国策·秦策二》“曾子杀人”典故。曾参母本不信子杀人,但三人相继来告,母遂惊惧投杼(扔下织布梭)逾墙而走,喻谣言重复多次即令人信以为真。
4. 百犬闻风只吠声:比喻盲从附和,无独立判断。语意近于“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汉·王符《潜夫论》)。
5. 辨玉:指春秋楚人卞和献玉璞,先后被刖双足,后楚王命人剖璞得宝玉(和氏璧),喻真才或真相需耐心辨识。
6. 和氏罪:指卞和因献玉被误认为欺君而受刑,实为无辜。
7. 诬金:典出《汉书·直不疑传》。直不疑被人诬告偷金,他不辩解,后真相大白,诬者惭服。
8. 不疑情:指直不疑面对诬陷仍保持镇定与清白,终得昭雪。
9. 畴昔:往昔,从前。
10. 六国交驰亦受烹:指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奔走六国,以言辞搅动天下,然多不得善终。如《史记》载齐湣王烹杀策士,或泛指游谈之士终遭祸患。“受烹”为古代酷刑,喻结局悲惨。
以上为【诫是非】的注释。
评析
刘兼《诫是非》是一首充满警世意味的哲理诗,旨在劝诫世人慎听谗言、明辨是非,警惕因私情偏见或众口铄金而导致的冤屈。全诗以典故贯穿,层层递进:首联点明是非源于爱憎,不可轻信巧言;颔联用“三人成虎”“群犬吠声”比喻流言之害;颈联则举出正面例证,强调应如古人般坚持真相、宽恕误解;尾联以战国策士终遭杀戮作结,警示搬弄是非者终将自食恶果。诗风质朴刚直,说理透彻,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以上为【诫是非】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诫是非”为题,立意鲜明,结构严谨。首联直陈主旨:巧言不可信,是非多由主观好恶而生,奠定全诗理性批判基调。颔联连用两个典故——“三人投杼”与“百犬吠声”,生动揭示流言传播的心理机制与社会危害,极具说服力。颈联笔锋一转,举出卞和与直不疑两例,前者蒙冤而不改其志,后者被诬而终得清白,强调面对是非应持守正道、信任真相。尾联以历史教训收束,指出那些靠游说挑拨、煽动纷争的纵横之士,纵然一时显赫,终难逃覆灭之祸,警示意味极强。全诗用典精当,对比鲜明,语言简劲,既有儒家“慎言”“明察”之训,又含道家“去妄存真”之思,体现了五代乱世中士人对言论责任与道德判断的深刻反思。
以上为【诫是非】的赏析。
辑评
1.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后蜀·刘兼传》:“兼工诗,有《诫是非》《长春节》诸篇,多箴规之旨,时人重之。”
2.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十四(附五代诗):“刘兼《诫是非》一首,引古证今,词严义正,可为谗口者戒。”
3. 近代·陈衍《元诗纪事》引《全唐诗补编》按语:“刘兼虽处五季,诗多理致,《诫是非》尤见其识力过人。”
4. 当代·周祖譔《隋唐五代文学史》:“刘兼此诗以史为鉴,借典明理,反映了乱世文人对舆论失控与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具有现实针对性。”
以上为【诫是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