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根基深厚枝干愈加茂盛,源头深远水流越发绵长。
清寒门第积德行善深厚,世代久远仍留美名芬芳。
那俊秀的三槐王氏后裔,迁居文水北岸开辟新壤。
先祖留下丰厚的福泽,子孙繁衍不息家族兴旺。
这位朴拙老翁实为贤德,教导子女恪守道义纲常。
学问有成科举高中榜,位列朝班尽显治国之才。
屡承受皇恩荣宠加身,御赐诏书闪耀龙纹华章。
刑部任职彰显官阶尊贵,云林深处辉映官服辉煌。
贤德之子承蒙皇恩眷顾,归乡省亲跪拜高堂尊长。
白日锦衣还乡风光无限,更觉门楣生辉满室荣光。
方知积德行善终有善报,高尚情操感动江南水乡。
(译文说明:采用白话文意译方式,保留原诗对家族传承、德行教化与皇恩荣宠的核心意象。通过"三槐裔"点明王氏望族身份,"云林"对应隐士传统与官服象征,"龙章"突出敕命文书尊贵性。末联"德善报"与"动江乡"形成因果呼应,完整呈现诗作颂扬德业传承的深层意蕴。)
以上为【王氏世德堂】的翻译。
注释
本大:根本壮大,指家族根基深厚
末逾茂:枝梢更加繁盛,喻家族兴旺发达
源深流益长:水源深远则水流绵长,喻德泽深远
清门:清白之家,德行高尚的门第
三槐裔:三槐堂王氏后代,喻名门望族之后
文水阳:文水之北,古以山南水北为阳
擢科甲:科举考试中第
秋官:周代掌刑狱之官,此处指刑部官职
云林:云雾山林,喻隐逸或显贵之居
昼游衣宫锦:日间穿着官锦还乡,喻显贵归里
德善报:德行善举的回报
高情:高尚的情操
以上为【王氏世德堂】的注释。
评析
该诗以家族伦理与功德传承为核心主题,通过严谨的格律与典雅的意象,展现传统宗族文化中“积善余庆”的道德观念。
诗中运用多重对仗与典故隐喻,如“三槐裔”暗指显赫门第,“云林耀冠裳”融合自然意象与仕途荣耀,形成时空交错的厚重感。
全篇以线性叙事结构,从先祖德业铺陈至后代荣归,最终升华至道德报应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儒家教化与诗歌美学的深度融合。
以上为【王氏世德堂】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家族德行与后代昌盛为主题,通过层层递进的叙述,歌颂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传统价值观。
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如“本大末逾茂,源深流益长”,形象地揭示了根基深厚与繁荣长久的因果关系。
语言典雅庄重,对仗工整,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尤其是“清门积德厚”等句,强调道德积累的永恒意义。
通过描绘科举成功、官职显赫和御赐荣耀等细节,诗歌凸显了教育的重要性,并寄托了对德行报偿的理想化期待。
结尾“始知德善报,高情动江乡”升华主题,以情感动人的笔触,传递出善行终得回报的普世信念。
整体上,诗歌结构严谨,意境积极向上,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家族对荣誉与道德的追求。
以上为【王氏世德堂】的赏析。
辑评
此诗以家族德业传承为主题,凸显传统宗法社会中积善余庆的价值观。
“本大末逾茂,源深流益长”以树木水源为喻,强调根基深厚方能枝繁叶茂,立意高远。
全篇贯穿着因果报应的思想脉络,通过科举入仕、敕封冠裳等具体意象,展现德善相承的世俗实现。
诗中“清门积德厚”“教子敦义方”等句,典型反映了明代士族家庭重视德教与科举的文化生态。
末句“高情动江乡”收束全篇,将家族荣耀延伸至地域影响力,完成从个人到宗族再到乡党的价值升华。
艺术上多用对仗与典故,如“三槐裔”暗用王氏槐荫典故,体现雅正典重的台阁诗风。
以上为【王氏世德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