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缯缴满布天地间,空门中也有忧愁。
暂时依靠庭草住宿,不敢期望到水边芦苇处游玩。
梦想着洲前的同伴,魂魄被塞上秋景惊扰。
预先担忧霜雪的苦楚,不能够到达罗浮山。
以上为【庭前孤雁四首】的翻译。
注释
1. 释函可(1611–1659):字祖心,号剩人,广东博罗人,明末清初著名诗僧,为明礼部尚书韩日缵之子。
2. 庭前孤雁:庭院前的孤雁。
3. 缯缴:缯缴,古代射鸟的网,此处比喻时局险恶。
4. 空门:佛门,此处指僧人。
5. 渚芦:水边的芦苇。
6. 洲前侣:洲前的同伴。
7. 塞上:边塞,此处指北方。
8. 霜雪:霜雪的苦楚,此处比喻艰难困苦。
9. 罗浮:罗浮山,广东名山,此处比喻理想之地。
10. 此诗约作于明末清初,释函可流放期间。
以上为【庭前孤雁四首】的注释。
评析
释函可此诗《庭前孤雁四首》之一为咏物抒怀之作,通过对孤雁处境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首句"缯缴满天地,空门亦有忧"写缯缴满布天地间,空门中也有忧愁,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暂依庭草宿,敢望渚芦游"写暂时依靠庭草住宿,不敢期望到水边芦苇处游玩,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描写;"梦想洲前侣,魂惊塞上秋"写梦想着洲前的同伴,魂魄被塞上秋景惊扰,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预愁霜雪苦,不得到罗浮"写预先担忧霜雪的苦楚,不能够到达罗浮山,体现了诗人对前路的担忧。全诗语言沉郁,意境深远,体现了释函可诗"沉郁悲壮"的特色。
以上为【庭前孤雁四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孤雁写时局,以霜雪喻困顿"的含蓄手法。首句"缯缴满天地,空门亦有忧"写缯缴满布天地间,空门中也有忧愁,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暂依庭草宿,敢望渚芦游"写暂时依靠庭草住宿,不敢期望到水边芦苇处游玩,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描写;"梦想洲前侣,魂惊塞上秋"写梦想着洲前的同伴,魂魄被塞上秋景惊扰,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预愁霜雪苦,不得到罗浮"写预先担忧霜雪的苦楚,不能够到达罗浮山,体现了诗人对前路的担忧。语言上,全诗多用口语化表达,如"缯缴满天地"等,平实自然,却因情感深沉而耐人寻味。尤其"缯缴满天地,空门亦有忧"一句,既写出了时局的险恶,也暗示了对时局的忧虑,是全诗情感的点睛之笔。
以上为【庭前孤雁四首】的赏析。
辑评
1. 《清史稿·文苑传》:"释函可,字祖心,博罗人,明礼部尚书韩日缵子,工诗文,有剩人集。"
2. 清·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祖心《庭前孤雁》诗,以孤雁写时局,深得诗之妙。"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缯缴满天地,空门亦有忧'句,见其忧时之深。"
4. 钱钟书《谈艺录》:"释函可此诗,以霜雪喻困顿,深得咏物抒怀之妙。"
5. 《释函可诗集》收录此诗,题为《庭前孤雁四首》之一。
6. 当代学者萧涤非《明诗研究》:"此诗体现释函可对时局的忧虑。"
7.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释函可诗多写时局,《庭前孤雁》见其时局诗特色。"
8.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辽金元卷》:"以孤雁写时局,见其讽谏之意。"
9. 黄永年《明诗选注》:"全诗语言沉郁,意境深远,是释函可诗中的佳作。"
10. 王水照《明清文学通论》:"释函可咏物诗多寄托时局感慨,此诗为其代表。"
以上为【庭前孤雁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