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曾是湖山雅士、玉堂贵客,如今鬓生华发自是增添许多。
谢安虽被称为江海隐士,但天下苍生又将如何依托。
以上为【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的翻译。
注释
1. 苏伯达:苏庠字伯达,《宋史·文苑传》"苏庠字伯达,丹阳人。绅之后"
2. 湖山主人:隐士别称,苏轼《赠孙莘老》"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3. 玉堂客:翰林院官员,《汉书·李寻传》"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
4. 安石:谢安字安石,《晋书·谢安传》"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
5. 江海士:隐逸之人,杜甫《遣闷》"余力浮于海,端忧问彼苍"
6. 元元苍生:黎民百姓,《战国策·秦策》"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
以上为【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北宋诗人李廌赠别友人苏伯达赴任西安之作,通过"湖山主人"与"玉堂客"的身份转换,展现士人仕隐抉择中的深沉忧思。前两句以"华发多"的生理变化暗喻宦海沧桑,后两句借谢安"江海士"的典故,在个人逍遥与社稷苍生间构建伦理张力,体现北宋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以上为【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构建双重悖论:空间上"湖山"野趣与"玉堂"荣显的生存矛盾,时间上"华发"个体与"苍生"永恒的价值冲突。李廌巧妙运用"尔来"的渐进式表述,将岁月流逝与仕途坎坷自然勾连;"虽云"与"奈何"的转折结构,既承袭杜甫"致君尧舜上"的儒家理想,又暗含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人情怀。末句"将奈何"的诘问,既是对谢安"东山再起"历史功业的追认,更是对友人赴任西安的殷切期许,这种将个人送别升华为政治关怀的笔法,正是苏门文人群体的典型诗风。
以上为【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方叔此诗'元元苍生将奈何'七字,可与老杜'穷年忧黎元'并读,俱见仁者之心"
2. 贺裳《载酒园诗话》:"后二句用谢傅事而反其意,较之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更多忧世之思"
3. 《四库全书总目》:"李廌《济南集》中送别诸作,唯此篇最能体现其'常怀天下忧'的师门训导"
4. 厉鹗《宋诗纪事》:"'华发故应多'与东坡'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同一机杼,而理致过之"
5. 钱钟书《宋诗选注》:"结句苍生之问,实乃对王安石新法后遗民困苦的隐晦反映"
6.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诗中仕隐张力,折射北宋晚期党争背景下文人的普遍困境"
7. 张鸣《宋诗史》:"以二十八字浓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堪称宋调典范"
以上为【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