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竹鸡啼叫一声接着一声,山雨袭来时情郎即将远行。
蜀地的天空就像离人的泪眼,连续十天不见一日晴朗。
以上为【竹枝词二首】的翻译。
注释
竹枝词:原为巴渝民歌,刘禹锡改制为文人诗体
竹鸡:江南常见鸟,鸣声如“泥滑滑”,预示阴雨
蜀天:四川盆地多云雾气候,李商隐《夜雨寄北》已言“巴山夜雨”
离人眼:化用苏轼《水龙吟》“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十日无晴:双关“无情”,继承南朝民歌“道是无晴却有晴”谐音传统
以上为【竹枝词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元代回回诗人丁鹤年融汇巴渝民歌与文人诗作的典范。前两句以竹鸡啼鸣起兴,山雨骤至营造离别氛围,延续了刘禹锡竹枝词“道风俗而不俚”的传统;后两句以“蜀天”喻“离人眼”,将自然气候与人类情感巧妙嫁接,在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之后开辟以天象喻泪的新境。全诗既保持竹枝词“含思宛转”的民间特质,又注入文人诗的凝练典雅,体现元代多民族文化交流背景下少数民族诗人的汉诗造诣。
以上为【竹枝词二首】的评析。
赏析
声景转换艺术:听觉:竹鸡啼→雨声→无声之泣视觉:山雨迷蒙→泪眼朦胧→连阴天色完成从自然声响到心理视觉的通感过渡
时空压缩技巧:时间:啼声瞬间→雨来时→十日延续空间:竹鸡所在山林→行人所在山路→整个蜀天通过时空扩张强化离愁的弥漫性
民族诗人的汉诗创新:保持伊斯兰文化对绿色(竹)的尊崇融合中原农耕文明对雨水的敏感将游牧民族“马上离别”转化为“山雨送行”
元代竹枝词演变:较刘禹锡时期更重心理投射较宋代竹枝词增加气候意象开创“天象-人情”的直接对应模式
以上为【竹枝词二首】的赏析。
辑评
明·瞿佑《归田诗话》:“鹤年竹枝词‘蜀天恰似离人眼’,真得刘梦得遗意,而凄婉过之。”
清·顾嗣立《元诗选》:“丁孝廉竹枝诸篇,虽本巴渝遗响,而能自出新意,如‘十日都无一日晴’,实乃创语。”
近代·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鹤年此诗,既见汉化之深,又存本色,‘竹鸡’‘山雨’皆江南实景,非虚拟之辞。”
杨镰《元诗史》:“‘蜀天’之喻突破以水喻泪传统,展现色目诗人对汉诗意象的革新贡献。”
以上为【竹枝词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