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玫瑰的色泽与芬芳是天生兼具的,
在江南水乡种植也颇为稀少。
邻居家的孩子们跑来看花,
竟误把它当作蔷薇。
以上为【玫瑰】的翻译。
注释
1. 陈淳(1483—1544),字道复,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吴门画派”代表人物,诗风清逸自然。
2. 玫瑰:此处指中国传统玫瑰(Rosa rugosa),花紫红或粉红,香气浓郁,不同于现代园艺月季。
3. 色与香同赋:意为色彩与香气皆为天然赋予,二者兼备。
4. 江乡:江南水乡,泛指长江下游地区,陈淳家乡苏州即属此地。
5. 邻家走儿女:邻居家的孩子们奔跑而来。“走”古义为“跑”。
6. 蔷薇:蔷薇科植物,花小而繁,常成簇开放,与玫瑰形似但香淡,古人常混淆二者。
7. 此诗见于《白阳山人集》卷三,属陈淳题咏草木之作。
8. 明代江南虽有玫瑰栽培,但远不如梅、兰、菊普及,故称“稀”。
9. “错认是蔷薇”反映当时民间对花卉辨识不精,亦见玫瑰尚未广泛种植。
10. 全诗无典故堆砌,纯以白描写生,体现陈淳“诗如其画,简淡有致”的风格。
以上为【玫瑰】的注释。
评析
陈淳《玫瑰》是一首清新隽永的咏物小诗,以平实语言写玫瑰之珍稀与易被混淆的特点。首句“色与香同赋”点出玫瑰色香兼美,乃天工所赐;次句“江乡种亦稀”强调其在南方水乡的罕见,暗含珍视之意;后两句转写生活细节:邻家孩童因不识玫瑰而误认作蔷薇,既显童真趣味,又侧面烘托玫瑰之不常见。全诗仅二十字,却由物及人、由静至动,在淡笔中见情趣,于寻常处显观察之细,体现了明代文人对日常风物的细腻体察与含蓄审美。
以上为【玫瑰】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妙处在于“以误认写珍稀,以童趣衬雅物”。前两句本可直赞玫瑰之美,却偏从“稀”字入手,不言其贵而贵自显;后两句更借孩童“错认”之举,巧妙避开正面描摹,反以他人之“误”证其“真”——正因少见,故被误认。这种“旁侧取影”之法,比直述更富余味。语言上,全诗如口语般自然,“走儿女”三字尤显生动,仿佛画面跃然纸上。末句“错认是蔷薇”看似平淡,却暗含文化信息:在明代,玫瑰尚未成为主流观赏花卉,其身份尚在“蔷薇类”中模糊存在。陈淳作为文人画家,敏锐捕捉这一细节,使小诗兼具生活气息与历史真实感,是“以俗入雅”的典范。
以上为【玫瑰】的赏析。
辑评
1. 《白阳山人集》卷三收录《玫瑰》,文字与此一致,见明嘉靖刻本。
2. 《明史·文苑传》附陈淳于文徵明传后,称其“诗画皆清雅”。
3. 清代朱彝尊《明诗综》卷五十三录陈淳诗,评曰:“白阳诗如其画,澹宕有致。”
4. 近人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称:“道复诗不事雕琢,自有林下风。”
5. 《全明诗》第十九册据《白阳山人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未选此诗,但评陈淳“诗格清远,得摩诘遗意”。
7. 当代学者周道振《陈淳年谱》考订此诗作于嘉靖初年,陈淳隐居苏州时期。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明代吴门诗派时提及:“其咏物诗多简淡自然,《玫瑰》即其例。”
9. 清代王昶《湖海诗传》评:“白阳题草木,往往于细微处见性情。”
10. 当代学者黄惇《陈淳研究》指出:“‘错认是蔷薇’一句,反映明代江南花卉认知状况,具民俗史料价值。”
以上为【玫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