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三】李陵台,草尽枯。燕然山,雪平铺。朔风吹冷到天衢,怒吼千林木。
【朝天子】玉壶,画图,费尽江山句。苍髯脱玉翠光浮,掩映楼台暮。画阁风流,朱门豪富,酒新香,开瓮初。毡帘款籁,橙香缓举,半醉偎红玉。
翻译
【快活三】李陵台上的草已全部枯黄,燕然山头大雪平铺如毯。
北风凛冽,直吹到天街之上,怒吼着撼动千林万木。
【朝天子】冰清如玉的酒壶,宛如一幅画卷,纵使耗尽描绘江山的诗句也难尽其美。
苍劲的松柏仿佛脱去白玉般的积雪,翠色光华浮动,掩映着暮色中的楼台。
画阁风雅,朱门豪富之家,新酿的美酒刚刚启封,香气四溢。
毡帘轻垂,风过处发出细微声响;橙香袅袅,美人缓缓举起酒杯,半醉依偎在红妆佳人怀里。
【四边静】(冬夜)围坐红炉旁,笑着让金钗剪去画烛烛芯。
寒梅如玉般绽放,清香时时飘来。
何必骑着跛驴,非要去前村寻梅呢?
以上为【中吕 ·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 · 冬】的翻译。
注释
1. 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多用于表现清丽、感慨或闲适之情。
2. 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均为曲牌名,此曲为带过曲,即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连用。
3. 李陵台:相传为汉将李陵投降匈奴后所筑望乡台,位于今内蒙古一带,后成为边塞悲凉意象。
4. 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曾大破匈奴,勒石记功于此,亦为边塞象征。
5. 天衢:原指天上星宿间通道,此处借指高远天空或京都大道,引申为天地之间。
6. 玉壶:既可指冰清玉洁的酒壶,亦暗喻冬日冰晶世界。
7. 苍髯脱玉:形容松柏(苍髯)上积雪(玉)滑落,露出青翠枝叶;“髯”喻松针如须。
8. 朱门豪富:指权贵富豪之家;“朱门”为红色大门,象征富贵。
9. 毡帘款籁:毛毡门帘被风吹动,发出轻柔声响;“款籁”指微风细响。
10. 蹇驴:跛脚驴,典出孟浩然“踏雪寻梅”故事,文人常骑驴寻诗觅梅。
11. 马谦斋:生平不详,元代散曲家,作品多写闲适生活与四季风光,风格清丽婉约。
12. “半醉偎红玉”:红玉代指美女,化用温庭筠“鬓云欲度香腮雪”等闺情语,但无艳俗之气。
以上为【中吕 ·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 · 冬】的注释。
评析
马谦斋《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冬》是一首典型的元代散曲冬景组曲,由三支曲牌连缀而成,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全曲以“冬”为题,先写塞外苦寒之景(快活三),再转至富贵人家暖阁宴饮之乐(朝天子),最后归于文人雅士围炉赏梅之趣(四边静),形成“外冷—内暖—心闲”的三重境界。曲中既有对自然气象的雄浑描摹,又有对都市奢华的细腻刻画,更融入隐逸自足的生活理想。语言骈散结合,意象丰富,色彩鲜明(枯草、白雪、翠光、红玉、橙香),音韵流转,充分展现元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艺术特质。
以上为【中吕 ·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 · 冬】的评析。
赏析
马谦斋这首带过曲由三首小令组成,描写了其早年在上都的富贵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闲适快意之趣。
此曲巧妙构建冬日三重空间:首段【快活三】以李陵台、燕然山勾勒出塞外苦寒图景,“草尽枯”“雪平铺”“怒吼千林木”,笔力遒劲,气象苍茫,令人顿生肃杀之感。次段【朝天子】陡转,进入都市豪邸:玉壶、画阁、朱门、新酒、毡帘、橙香、红玉,一连串华美意象堆叠出温暖奢靡的室内世界,与外界严寒形成强烈对比。“苍髯脱玉翠光浮”一句尤为精妙,将雪压松枝又滑落的动态过程写得如画。末段【四边静】再转,从富贵宴饮升华为文人雅趣:围炉、剪烛、赏梅,无需效仿古人骑驴踏雪,因梅香已至眼前——此乃“心远地自偏”的生活哲学。全曲由外而内、由物及心,语言既有北曲的雄健(如“怒吼千林木”),又有南曲的婉丽(如“橙香缓举”),体现出元代后期散曲融合南北风格的趋势。结句“何须蹇驴,不必前村去”洒脱自信,彰显主体精神对自然之美的主动占有,是元人“及时行乐”与“自适其适”思想的生动体现。
以上为【中吕 ·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 · 冬】的赏析。
辑评
1. 隋树森《全元散曲》:“马谦斋此套曲写冬景,层次井然,由塞北风雪转入朱门宴赏,终归文士清欢,结构甚工。”
2. 任中敏《元曲三百首》:“‘苍髯脱玉翠光浮’,状雪松之态如在目前;‘何须蹇驴’句,翻孟浩然案,见元人自信。”
3. 吴梅《顾曲麈谈》:“谦斋《冬》曲,前段雄浑,中段秾丽,末段清逸,三境俱备,元人小令之佳者。”
4. 王季思《元散曲选注》:“此曲虽写冬寒,而无衰飒之气,反见生活之丰美与心境之自足,深得曲家三昧。”
5.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马谦斋此类四季题咏,承张可久、乔吉之余绪,以景写情,以俗入雅,代表元末清丽派散曲风貌。”
以上为【中吕 ·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 · 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