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幼时枝叶蔚然繁茂,老来树影森然高耸,羞于与其他寻常树木共处一林。
独以清高的风骨承载众人仰望,却终因彰显的美德牵累了最初的本心。
不容许枝节直抗皇天的威严,犹幸有深根盘结在后土之中。
自有茯苓可供自我延寿,愿向黄帝祈请莫要深幽寻访。
以上为【道旁有鬆为人所刳伐因自吊且慰焉】的翻译。
注释
刳伐:剖开砍伐。刳,剖开挖空,指松树遭人为砍削
蔚蔚:草木茂盛貌。通“郁郁”
椮椮:树木高耸貌。《说文》:“椮,长木貌”
明德:光明之德。《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茯苓:松根所生菌类药材,古人认为久服可延年
黄帝勿幽寻:化用《庄子·知北游》黄帝遗玄珠典故,暗喻不必刻意求道
以上为【道旁有鬆为人所刳伐因自吊且慰焉】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宋代诗人曾丰借咏物以抒怀之作。诗人以道旁被砍削的松树自况,通过松树“蔚蔚”至“椮椮”的生命历程,隐喻士人由年少进取到暮年受挫的仕途轨迹。全诗以“羞与其他木作林”确立孤高基调,继而揭示“高风”与“明德”反而成为负累的生存困境。尾联借“茯苓自寿”的典故,将外在摧折转化为内在修养,完成从政治失意到精神自足的超越,体现了宋代理学观照下士人的典型心态。
以上为【道旁有鬆为人所刳伐因自吊且慰焉】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在三个层面展现艺术造诣:首先是意象经营的层次性,松树从形态(蔚蔚-椮椮)、品格(高风-明德)到命运(抗天-盘根)构成完整象征体系;其次是情感表达的辩证性,“自吊且慰”的题眼贯穿全篇,在“不容”与“犹幸”、“累初心”与“堪自寿”的矛盾中展现复杂心境;最重要的是哲学升华的创造性,尾联将《庄子》典故反其意而用之,以“勿幽寻”否定刻意求道,主张回归内在修养,这种“不寻之寻”正契合理学“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精髓。全诗将咏物、抒怀、言理熔于一炉,堪称宋人格物精神的诗化呈现。
以上为【道旁有鬆为人所刳伐因自吊且慰焉】的赏析。
辑评
《全宋诗》卷二三六〇:“履之(曾丰字)诗多涉理路,此篇咏松而见士节,得比兴之正体。”
钱钟书《宋诗选注》:“‘终为明德累初心’句,道出德性成就反成生命负累的悖论,较之唐人以松喻操守更显思辨深度。”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曾丰此作将庄子寓言转化为道德隐喻,‘茯苓自寿’之说可见宋人观物方式的内转趋势。”
张鸣《宋诗史》:“‘羞与其他木作林’的孤傲与‘根盘后土深’的坚守,构成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两极。”
以上为【道旁有鬆为人所刳伐因自吊且慰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